8月6日2时33分,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北纬37.16度,东经116.34度)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发生时,中国地震预警网提前数秒向距离震中31km的德州市区民众发出地震预警信息,而距离震中300余公里的北京民众提前70余秒也收到了预警。
中国地震预警网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中国地震局联合建设而成。8月6日,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创始人王暾博士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早在十年前,中国地震预警网就在全国安装了8500个地震预警传感器,覆盖面积在230万平方公里到2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我国地震区人口的96.6%。“这次平原县地震预警,是此前安装地震预警传感器的一个效果呈现而已。”
许多民众通过手机App、电视或者公共广播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迅速采取逃生保护措施。这也引发了网络上关于开通手机地震预警功能的讨论。王暾预计,8月6日当天,新开通地震预警功能的用户数量达到六千万到一亿。在他看来,地震增强了民众对于防震减灾重要性的认知。
【以下是澎湃新闻与王暾的对话】
澎湃新闻:在山东德州市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后地震波到达前,中国地震预警网为距震中距离不同的地区,分别提供了多少秒的预警时间?
王暾:距离决定时间,距离震中20km范围内是地震预警的盲区,这个范围内的居民会先感受到晃动,后接收到预警。距离震中31km的德州市区在地震波到达前五秒左右收到预警,而北京距离震中300公里左右,在地震波到达前70秒会收到预警。
澎湃新闻:有震感的地区,很多人提前收到了地震波即将到达的预警,但也有部分人没有收到地震预警,原因有哪些?
王暾:一方面取决于他使用的手机,小米、华为、OPPO、vivo四大国产手机厂商都已接入地震预警功能,但是苹果、三星和其他手机用户需要自行下载“地震预警”App;另一方面,即使国产手机有地震预警功能,但是如果用户没开通这个功能,也是收不到预警信息的;第三点是要保持手机网络信号畅通。
澎湃新闻:怎样监测地震?怎样才能做到既保证速度又保证准确性?
王暾:除了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肯定是需要在地表安装传感器的。早在10年前的2013年,我们在全国安装了8500个地震预警传感器,传感器之间相隔18公里左右。这次山东地震预警,是10年前安装地震预警传感器的一个效果呈现而已。这些传感器安装在当地乡政府或者中小学承重墙的某个角落,一直在实时监测周边的震动。
通过手机网络向预警中心的服务器传递它监测到的信息,预警中心实时处理全国地震预警监测仪器的数据,判定某个地方是否发生了地震,快速地测定地震的预警震级、震中位置、发震时刻,再决定向哪些区域的民众、工厂发出地震预警警报,地震预警系统可实现全自动的秒级响应。
澎湃新闻:有网友根据一篇郯庐地震带的论文,提到该地震带活跃周期在350年左右,从而在社交平台预测山东地震,被部分网友认为这个帖子是“神预言”。从专业层面看,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吗?
王暾:我是坚信地震是可预报的,因为没有科学道理说地震不能预报。但是到今天为止,全球还没有可靠的地震预报技术,虽然很多的全球专家都在致力于地震预报的科技创新。即使在未来有了地震预报技术,也需要有一定的地震预报网络系统,监测到很多数据,经过分析处理才能产出可靠的地震预报信息。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地震预警网的地震预警功能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王暾:15年前,中国没有地震预警网,没有地震预警科普。2013年,我国已经有了全球最大的地震预警网,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部门、地震部门联合建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已覆盖24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人口密集的多震区面积的90%。全国范围内安装了8500个地震预警传感器,差不多覆盖6.6亿人口。2019年之后,中国地震预警网的用户数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大的地震预警系统,手机电视终端内置地震预警功能的用户数量达到8亿。
我估计目前开启地震预警功能的用户有两到三亿,今天(指8月6日)一天开启的用户可能有六千万到一亿。因为国家应急管理部门、媒体等方面的宣传,民众更加关注地震预警。这一次与2019年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6.0级地震后用户开启地震预警功能的效果类似,但那一波主要影响的是华西地区的民众,这一波受影响的是华北地区的民众。
澎湃新闻:收到地震预警后,民众在地震波到达前,以秒计算的时间里应该采取哪些行动?
王暾:一个原则就是要到就近安全的地方避险,不要跳楼,不要乘坐电梯。减灾所曾制定过一个避险策略,地震预警之后,如果只有20秒的避险时间,2楼及以下的住户关闭火源,疏散到楼外安全地带,3楼及以上的住户就近避险,保护好头部,躲避在就近的活命三角区,等地震波过后,再疏散到外面。
假设天花板砸下来,首先砸到床、桌子上,可以让承重墙、床、桌子帮你承受这些。但同时注意大的力度会导致家具倾倒,需要远离活动的家具比如高的衣柜、玻璃、天花板吊灯等。
之后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把地震预警推送到每个用户的手机上。将来,地震、滑坡、泥石流、山洪这些多种灾害,我们都要实现精准预警。
澎湃新闻:不同地区、不同功能属性的城市建筑,大体上规定要求达到什么抗震标准?
王暾:首先,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筑的抗震能力要达到标准。2016年,我国实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消除“不设防区”。此外,不同地区的地震风险等级不同,建筑抗震设防等级也不同。比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抗震设防烈度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而部分地震风险较低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等级更低一些。
建筑抗震烈度越大,投入的资金越大。在汶川地震以后,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校校舍抗震安全排查工作。目前,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建筑抗震烈度比当地的一般建筑高一度。
澎湃新闻:哪些因素会加剧这种大规模地质活动发生的频率?
王暾:首先,自然诱因是造成地质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现阶段,人工能影响天气,但人工活动对于地震的影响比较有限。修建水库、发电站,局部地壳受力状态的改变,或者页岩气开采可能会引发地震活动。
澎湃新闻:地震预警的服务内容包括哪些?
王暾:地震预警中心通过秒级响应的方式,借助电视、广播、手机App、手机短信、互联网和专用终端等途径把地震预警信息传达给民众、工厂、卫星发射中心、核电站、军事单位等。发布的预警信息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大小、本地烈度、预警等级和预警时间。目前,全球具备地震预警能力的只有六个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美国、日本、墨西哥。其中印尼和尼泊尔都是靠我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做支撑。
澎湃新闻:接收预警信息的震级和烈度阈值的功能是如何设置的?是否容易出现一旦有地震,便会马上发送预警信息给用户,一方面可能引起恐慌,另一方面,“狼来了”的次数多了,用户容易放松警惕?
王暾:这确实会是一个问题,但发生一次地震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比如山东德州平原县地震,收到地震预警信息的是当地及周边区域的民众,所以大多数人不会被打扰到。但这种小概率的地震事件一旦发生,能起到科普民众,提醒民众地震灾害要实时防范的作用。此外,将来民众对地震预警的认知更清楚了,不排除提高烈度阈值设定的可能。
澎湃新闻:地震预警的范围是怎么设置的?为什么这次平原县5.5级地震,天津、河北、山东、北京等地都有民众收到地震预警?
王暾:通常这个震级影响的范围覆盖距离震中三百公里到四百公里的地区,这次的地震预警震级偏大了一点,实际的震级在5.5级,但地震预警的震级在6.4级,预计的影响要大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这次地震预警覆盖的区域增加了。
澎湃新闻:在防震减灾层面,我国提供了哪些法律保障?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空间吗?
王暾:2003年“非典”以后,我国制定的第一部突发事件应对法是《紧急状态法》。到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9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提出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国家对需要抗震设防的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给予必要支持。国家发展有财政支持的地震灾害保险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等。2014年的时候,国家提出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地震巨灾保险个人是可以买,可是大部分的民众认为,巨灾是小概率事件,和自己没有关系,所以就不会有购买巨灾保险的意识。但在四川省、 河北唐山市等经历过巨灾的地区,推动巨灾保险的成效较其他地区要更好一点。如果这个保险能够走进学校,走进企业,加强科普教育的话,成效整体会更好一些。
网友看法
1、网友芽儿是个小仙女吖:某段时间玩手机意外开启了,然后忘了,半夜嗷嗷响还以为手机故障了,压根不相信啊,地震来了跟焊死到床上似的,压根无法动弹,地震过后感叹高科技的同时也在想,10秒钟的预警跑也跑不了
2、网友海棠果香:为啥大部分人不知道此功能,地震局平时也不搞宣传和组织群众演练
3、网友孔明逆天:专家真会预计
4、网友李白糖K:手机新增灾害预警功能,某地区有灾难预警,直接所有手机都响铃,接听后直接播报注意事项和急救办法。
5、网友阿杜的尴尬:我开启了[灵光一闪]
6、网友直来直去的八零后:每次都是马后炮
7、网友漫步天涯588:辽宁的也收到了预警…但是同房间的另两部手机虽然也开通了此功能却没有反应呢
8、网友有趣的钢琴nw:我觉得心理恐慌比地震本身更可怕!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自然的力量还是回归自然罢!
9、网友时光淡了回忆521:我的华为开启了,这次也没预警是怎么回事
10、网友东原行者:建议气象局应该向地震局学习学习!为了提高准确率最好下完了雨再报。
11、网友互帮互助天荒地老:后期会不会有广告?[捂脸]
12、网友四马路钢仔:地震局的员工是不是也都刚开启这个功能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