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长,烟花繁,你挑灯回看,短亭短,红尘辗,我把萧再叹。
1月9日,电视剧《繁花》在线上平台热播完毕。霓虹闪烁的黄河路给观众带来巨大视觉冲击的同时,人们津津乐道于阿宝的发迹史,以及与3位上海大女主的感情纠葛。
3位大女主中,观众一度普遍看好“傻白甜”汪小姐——她是阿宝赚取“第一桶金”的大贵人,甚至为阿宝放弃了“金饭碗”,不选她还选谁?
事实上,阿宝和汪小姐最后并没有走到一起,其实原著《繁花》早就有了答案。
24道程序、“指标”以及“飞单”
《繁花》原著中,作者金宇澄写道:“私人公司,并无进出口权,接了外商订单,必须挂靠国营外贸公司操作……”“与国贸打交道,借壳生蛋,做成每一笔生意,结汇之后,照规矩支付康密逊(commission佣金),不牵涉感情,因此现在,汪小姐只能理解万岁,如果两人有一丝暧昧,就要一作两跳,麻烦不断。”
一位在“27号”工作过多年,从事过纺织、面料行业出口的“老外贸”告诉笔者,《繁花》原著中所谓“挂靠国营外贸公司操作”,指的是当时在“27号”担任外贸业务员的汪小姐,承担着管理外贸“指标”的重要任务。
最初的汪小姐,在“27号”的地位其实并不显眼,只是给科长跑腿的小助手。剧中,阿宝手中的单子要经过24道程序,爷叔指点他“一楼的人肯定办不成,只有金科长才能办理”,于是,阿宝软磨硬泡,机缘巧合又帮汪小姐找到那枚珍邮,这才终于打动了她……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渺小的人物,成为了主人公宝总未来发迹的坚实后盾。
“老外贸”介绍,电视剧中所说的“24道程序”,包括外商询价、工厂询价、打样、报价、外商确认、合同签订、下达正式订单、申请出口“指标”、申请原产地证、申请信用证、工厂生产启动、外商验货(或者委托外贸公司验货)、打船样、送商检、报关、发货、装船托运等等。“光打样就有面料样、色彩样、尺寸样等,打样的数量也会根据外商的业务员的需求不断调整。”
中山东一路27号外贸大楼。(图片来源:东方国际微信公众号)
这还不够。因为工厂在生产之前,还要跑外贸公司计划科,因为当年是计划经济时代,工厂需要国营外贸公司出具证明,才能到市场上购买平价棉花,否则就要买黑市棉;生意结束后,工厂还要跑外贸公司财务科结账拿货款……这一切,都要金科长帮忙。“事实上,是24道还是30道,要根据不同的出口商品品种和外商的不同需求而定,我印象中只多不少。”“老外贸”说。
阿宝做外贸还有另一关键词“指标”,它究竟有多大魔力?“老外贸”说,“指标”就等于真金白银,“当年在‘27号’老老实实干的,到现在可能也就分配一套房子,购买一套房子,发财的是那些‘飞单’的。”
所谓飞单,指的是外销业务员跳过国营外贸公司,自己把单子交给工厂或者第三方外贸公司做(第三方外贸公司有的就是自己或者亲戚开的),当然,这些小动作一旦被发现,“飞单”的人迟早会受到应有的查处。
对于阿宝来说,有了爷叔和汪小姐的加持,“指标”和“24道程序”统统都搞定了,阿宝也顺利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老外贸”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国际市场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需求越来越大,上海、长三角地区纺织面料、服装工厂也蓬勃发展,因此,“千军万马”都来跑上海这个国营外贸公司集聚的“大码头”,金科长、汪小姐所在的科室,人来人往的状况格外真实。
“而如今,虽然一份外贸订单从生产到出口,询价、打样、验货、发货等环节也是不能少,有些环节如信用证变成了电汇,商检环节也被信用认证所取代,但由于工厂和民营外贸公司有了外贸出口自主权,就不用再受制于国营外贸公司的‘指标’以及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一些规模较大的工厂,有自己的出口部门,自己人来跑24道程序,不必求人、看脸色。”
高度计划、高度垄断、高度“吃大锅饭”的外贸体制被打破
改革开放初期,外贸领域属于国营企业的地盘,只有依靠“指标”,才能开展业务。2019年7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了原中国外经贸部部长、党组书记石广生的演讲稿《我所亲历的中国外贸行业大变革》,可以对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我国外贸体制管窥一番。
文中写道,改革开放前,我国外贸体制是高度计划、高度垄断、高度“吃大锅饭”的体制。全国的外贸进出口全部由建国初期成立的中粮、中化、五矿等十大进出口公司统一垄断经营,统一对外成交。出口创汇全部上交国家,盈利上缴财政,亏损由国家全额补给,进出口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严格执行。
自1979年起,我国启动外贸体制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是逐步取消垄断经营,实行分散经营;逐步打破大锅饭,实行企业自负盈亏;取消计划,实行企业自主经营。
第一步,授予广东、福建两省外贸分公司对外经营权;第二步,国家允许工业部门成立本行业的进出口总公司;第三步,各总公司下放经营权给各省市分公司;第四步,外贸总公司与各省市分公司脱钩;第五步,赋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第六步,让外资企业拥有外贸权;第七步,政府与企业脱钩,不再具有隶属关系;第八步,授予民营企业进出口权;第九步,在加入WTO后全面实行进出口企业自动登记制度……
再看《繁花》中的宝总,逐渐淡出外贸行业也差不多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走到第五步、第六步的时候。这个时候,有条件的生产企业被赋予进出口经营权,外资企业也拥有了外贸权。那时,为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的“指标”早已不值一提,汪小姐们也不用私下干“飞单”了,索性脱下“中间人”的外套,直接进场,自己亮相开外贸公司。
从此,阿宝与汪小姐这对CP,变成了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
“老外贸”告诉笔者,在他们同事当中,有类似汪小姐与阿宝的CP,走到一起的虽有几对,但后来因为其他原因感情破裂,都免不了翻出过去的老账:“康密逊,可以给这个人,也会给那个人,闹大了去举报,要吃官司的。”
英雄不怕出身低。两口子好的时候,一张邮票会成为美好记忆,闹掰的时候,都是毒药。
根据中央部署,从1979年到1991年,上海在外贸体制上也进行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改革,大力推进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和各种形式的改革,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推进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1991年12月31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消息《上海建成十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文中写道: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以来,上海外贸通过安排“短、平、快”项目,“贸、工、农”项目及“基地外汇”项目,建成10大出口商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出口创汇额在数百万美元以上的拳头产品。3年来,上海外贸还组建了贸工农合资或联营企业700多家,这些企业遍及全市工业系统、市郊及全国68个县市……
7年后,经过20年改革开放,上海外贸出口队伍已经从当年10多家专业外贸公司,发展壮大为专业外贸、工贸公司、工业自营出口企业、中央部属在沪外贸企业、地方外贸和三资企业共6路出口大军。1999年1月7日,《解放日报》又在第3版发表消息《私企外贸可望成为出口“第七军”》,文中写道:1999年1月4日,全国共20家,其中上海首批有5家私营企业被外经贸部赋予自营进出口权。
愿每个普通人的“花园”都繁花似锦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外贸体制改革也在迈开步伐,各类市场主体群雄逐鹿,特别是长三角区域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爷叔说的“外贸就是靠人家的钱生钱”那套生意经,面对科工贸一体、具备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能力的竞争对手,早已成为“空手套白狼”的过去式。
与此同时,上海外贸体制改革也不断推进,聚焦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四大领域攻坚突破,已经基本建立了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而正是在这一制度型开放的逐步演进中,上海外贸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由小变大的跨越,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1978年,上海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30亿美元;2022年,上海货物进出口4.2万亿元,同比增长3.2%,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数据还显示,2022年,上海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保持稳定,总数达5.58万家,比上一年增加0.8%。
如今的上海,更大力度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确立。
为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质升级,上海将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高能级市场主体的集聚、高标准投促体系的健全和高水平服务系统的集成;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率先建成贸易流通更便利、法治保障更健全、专业人才支撑更完备的贸易投资制度创新高地……
今天的黄河路,早已没有昔日的霓虹闪烁,但在上海的餐饮行业,千百条黄河路已经崛起,去那些比至真园还要豪华的地方吃饭,也不再去看“宝总”们的“面子”,千万个普通老百姓家庭都能成为这里的座上宾。
电视剧《繁花》复刻的“黄河路”。赖鑫琳摄
曾经的黄河路,在《繁花》里有着这样的深意:“你以为吃的是龙虾,实际上吃的是机会,一只龙虾就是一个机会。”而如今,排骨就是排骨,年糕就是年糕,龙虾就是龙虾,机会就是机会。既要善于把握机会,更要有对法律的敬畏,对底线的坚守,一切,不必拿龙虾开道。
经历45年改革开放,中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愿每个普通人的“花园”都繁花似锦。
题图来源:新华社发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外滩(资料照片)。
来源:作者:吴卫群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