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敦

媒体:不回老家过年不意味六亲不认

来源:红星新闻 时间:2024-11-22 05:35 阅读

❏作者 程博(重庆大学)

何为年?年,意味着一门老少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纵情欢笑,“回家过年”已成为中国人始终坚持的仪式,成为联结血亲关系的纽带。不回家过年,似乎会被冠以“数典忘祖”的帽子。但有一些年轻人,他们选择“反向过年”,新年灯会、露营爬山成为他们青睐的新年项目,他们会带上家人,一起感受年味。这样的过年方式是文化不断进化与迭代的产物,一些批判年轻人的声音不妨诘问自己:究竟何为年?

有家的地方才有年。年的形式在过去看来极为重要,并且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下演化出不同的习俗。但在今天,新型主流文化推动了年轻人对年的新认识,由此发展出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新年。

有数据显示,18岁到35岁的年轻人里,只有33%计划返乡过年,而不愿返乡过年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包括不愿应对老家新年的繁文缛节,与老一辈生活习俗的差异使返乡成了一场增加内耗的旅程等。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令“年”一字演化出无比丰富的内涵,年是仪式,是纽带,但其中的某些习俗恐怕如今也成了年轻人想躲掉的桎梏。大额红包、酒桌文化、劝婚劝生,每个词眼都可能成为阻碍回乡过年的绊脚石。因此,有人选择了“反向过年”,传统习俗被打破,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在各地文旅花式揽客的浪潮下,旅行过年为人们所喜爱。多地景区为迎客纷纷祭出大招,比如春节期间门票减免、打折等优惠举措,对属龙和名字含“龙”的游客免费开放等。既有“天时地利”,向来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们自然也就按捺不住,与家人旅行过年。还有部分不愿返乡的年轻人把家人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感受当地烟火气。虽未返乡,也没有抛弃旧有的新年习俗,放烟火、贴对联、年夜饭,人们口中变淡的年味,在年轻人的新式过年中被重新发掘。“反向过年”可能会抛弃部分年俗,但并非都意味着凑合,而是一种“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的豁达。

年轻一代不回老家过年,不意味着“六亲不认”,而是对过年有了新的理解,以乐观昂扬的姿态过着属于自己的年。对此不必过分苛责,“年”本就应该随着时代更迭被寄予新的内涵。而不论身在何处、形式几何,与家人同乐,就意味着真正的新年。

关于“反向过年”,他们还这样说

@林风 返乡与反向,两字之差背后的巨大差异

除夕晚上,我们返乡的发小在群里一喊,很快8个人聚拢围坐一桌,小酌聊天到凌晨三点。其中,有不少人是2月初刚回到老家。对于最基层的“小村青年”来说,过年返乡是一种固定的仪式。忙碌一年,有钱没钱另说,总得回家看看老人和孩子,看看家乡的变与不变。而“反向过年”,对他们更是一个陌生概念,可能连想都没想过可以这样操作。因为这除了需要经济条件支撑,父母身体状况允许,更要有两代三代人的意愿同意。返乡和反向,看起来只是两字之差,背后却是个体和家庭的经济、安居、思想认知等各方面元素的巨大差异。从我个人而言,尽管在北京也算定居,但只要父母在老家,返乡就是优先项。因为回到老家,有家人,有玩伴,有儿时痕迹,更能有一股短暂休憩后,重新出发的“底气”。

@和生 反向过年没有丢掉过年最核心的东西——团圆

今年未返乡,跟长辈在苏州过年。大年初一上午看完《热辣滚烫》,下午一家人沿着金鸡湖岸慢悠悠散步,沐浴着阳光,简单而美好。过年其实最重要的是团圆,随着时代变迁,“反向过年”虽说打破了返乡过年的传统,少了些家乡的年味,却没有丢掉最核心的东西,并且拓展了“过年”新的外延和内涵,这未尝不是一种新的进步。而从宏观历史进程看,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自然演变的趋势。

@一勺风 反向过年,尝试不一样的体验

今年春节,很多朋友没有返乡,而是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反向过年”。这种做法其实有不少优势,有些老人一辈子没出过县城,可以趁机感受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在城市过年的热闹氛围。同时,父母还可以更了解我们生活的现状,再分别后也能更放心一些。这样还能解决夫妻“回谁家过年”的争议。父母过来,减少了年轻人旅途的奔波,从而也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更好地休息。明年,我也打算体验一下。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网友看法

1、网友三脚笨虎:解释啥,不回家就是六亲不认

2、网友东方红V587:断亲就断亲,勇敢点承认就好,不然就虚伪了!

3、网友古鄗新邑:孝心尽到就可以了。回家过年把路费给了老人,照样高兴老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