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合没有等来龙年的“开工大吉”。据多家媒体报道,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高合汽车召开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将停工停产6个月。
坏消息虽然没有得到官方证实,但种种迹象显示,这家新势力车企的生存状况堪忧。
2月19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目前高合汽车在北京的直营店与经销商门店仍正常运转,但销售车型均为库存车及展车,新订单交付遥遥无期。
作为相对小众的造车新势力,高合的高光时刻还停留在早期。创建于2017年的高合,曾受到不少偏爱高端的消费者追捧,销量数据一度超过保时捷电动车型。
那时候风光的不止高合。在一众意气风发的造车新势力眼中,新能源车市场是无际蓝海遍地黄金,殊不知从一拥而上到一地鸡毛可能就在转瞬间。
高合之路高开低走。后续经营中,品牌曝光度较低,年销量最高时也没有超过1万辆,再加上在一些危机事件上应对不当,始终没有打开局面。
内忧外患之下,高合走到今天并不意外。
致命的资金危机早就埋下伏笔,未能成功牵手中东资本,加剧了高合的经营困境。高合用于冲量低价车型来得太迟,没能起到拉动销量作用,种种因素共同导致公司困境。
大环境时过境迁,是不争的现实。无论是屡屡出手救新势力于水火之中的中东资本,还是曾将新能源车项目视为明珠的地方股东,抑或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消费者,在几年的市场培育后都进入了冷静期。
行业深度整合风暴来临,谁也逃不掉。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严重亏损,车企成本居高不下,批量小、产品多。未来,洗牌在所难免,兼并重组、关停并转将成为行业常态。
如比亚迪、理想一样的成功案例不少,但像威马、高合一样造车失败的案例也会越来越多。
年初,长安汽车总裁王俊在一次分享中指出,巅峰时期有300家企业申请造车资质,很遗憾现在仅剩17家,新能源汽车重构的窗口期已经关闭。
车市价格战贯穿2023年全年,大部分车企如同被扒了一层皮。头部势力尚且战战兢兢,二三线能留在牌桌上的机会可想而知。
当前的竞争阶段,销量为王、体量说话、质量要紧。企业需要持续健康的现金流,卷的是稳定的交付和源源不断的新车型,拼的是整体运营效率、质量、规模、体系能力等。
威马、高合们遭遇的资金链问题只是表象,实际上指向了高合在产品、技术、规模、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简而言之,过去那些造概念、讲故事、画大饼的招数,通通都在失灵。
在生存面前,故事只是故事,画饼当不了饼。造车局不是故事会,商业模式跑不通,亏损摆脱不了,就像倒在寒风里的威马,谁又是下一个高合。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网友看法
1、网友福筱航:还是要有世界前三的领先优势技术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