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与电动自行车相关的火灾事故接连发生,牵动人心,同时再次引发人们对其安全隐患的关注和讨论。我国目前两轮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至少已有3.5亿辆,平均每4个人中就有1人拥有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带来出行便利,但其潜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小觑。
根据国家消防救援局的统计,2023年全国共接报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为什么相关乱象屡禁不止,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接二连三见诸报端、发生在我们身边?到底哪些环节出了问题?
电动自行车。图源网络许多事故背后都有麻痹疏忽心态和侥幸松懈心理的影子。相关案例警示我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容不得任何侥幸心理。任何一次违法违规、任何一点麻痹松懈,都可能酿成火灾事故。无论是监管部门、街道、社区还是物业公司,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火灾致人伤亡的案例中,90%发生在门厅过道以及楼梯间等场所。但早在2021年发布实施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即明确,禁止在高层民用建筑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消除电动自行车的安全隐患,就必须让相关制度规定“长出牙齿”,对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违规充电等行为真正形成震慑、产生遏止作用。“人防”不可或缺,“技防”也很重要。一些小区给电梯安装智能识别系统,一旦有人推着电动自行车进入,便会触发语音警报或是自动停运。可见,创新治理方式、激发制度和技术的效能,才能更好堵漏洞、防风险。
防范化解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既要做好“堵”的工作,也要有更多“疏”的办法。为何一些住户执意“推车入户”?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不足是主要痛点,充电棚建成后其他车不充电也占着位置,北方冬天冷室外充不上电等现实问题则进一步加剧了“充电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电动自行车治理成效,还需综合考虑充电、防盗、电价等因素,建好并管好更多统一、方便、实惠的充电设施,解决好车辆停放和充电的现实难题,在疏堵结合、精细治理上下足“绣花功夫”。尤其作为社会治理基层单元的社区,在整合各类资源,创新治理方式上有不小的空间,应本着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态度,因地制宜探索破解难题之道。
电动自行车发生事故,最核心的问题是车体和电池品质安全不过关。按照项目计划,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将于今年发布,将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的发生。管好电动自行车涉及诸多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相关部门持续加强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查不按标准或降低标准生产、私自拆改装的违规行为,使用者树立安全用车意识、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全流程、全链条发力,才能真正治理好电动自行车。
网友看法
1、网友带着猪散步:生产质量技术能力不过关,要从源头减少这问题
2、网友蓉城书男:无论是监管部门、街道、社区还是物业公司,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牢牢守住安全底线。[赞][加油]
3、网友换个名字好说话:电池厂家是不是应该国家把控不能一窝蜂的都干。质量参差不齐应该有人严格监管
4、网友好吃好睡的黑qiuqiu:源头治理
5、网友守望的天空:治标不治本,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关键、抓不住根本。是上不上楼的事吗?在其他地方充电着火就不管了?电池质量真过关了在哪里充电都没事。
6、网友明星:龙年的新年火灾接连不断,今年可能是火龙年,大家都要加强平时的消防安全意识,不能大意失荆州,同时也要加强电动车的管理,也要适当控制电动车的速度和规模,政府要统一管理,合格的就上牌上路,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电动车一律不准进小区,尤其是不能进楼道和电梯。如不听指挥者一律法办,看谁还这样加塞楼道停放或充电,物业如管理不到位,必须重罚。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