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敦

大V:姜萍引发的教育焦虑不容易破局

来源:冰川思想库 时间:2024-11-22 05:47 阅读

要改变教育竞争的社会偏好,就教育谈教育基本无效,就观念谈观念更无效,因为不同工作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放在那里。

撰文丨张明扬

高考结束一周多了,但我们这一生很难走出高考。

在这段时间的舆论场上,关于教育焦虑的新闻蝉联往复,闻者忧思难忘:研究生就业难于本科生、斯坦福博士报考乡镇公务员、张雪峰高考志愿服务费动辄一两万、中专女生拿下全球数学竞赛预赛第12名……

最新的一则消息是,厦门大学一位40多岁的保安,拿到法学学士5年后,仍做着保安的工作。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是国家当下最需要的“反卷”新闻。

01

2012年,44岁的周德新来到厦大当保安,入校后第二年报考参加成人高等教育,靠着晚上夜班,白天蹭课,5年通过40多门考试拿下法学学士学位;2019年,周德新获得“感动厦门十大人物”,他的颁奖词写道:“只要你知道去哪儿,全世界都为你让路。”

周德新的高光时刻并没有维持太久,很快一切归于沉寂,直到这两天《农民日报》又发了一篇文章:《一名保安获得法学学士后》。

本周一(6月17日),周德新在微博上回应:

不管身处何地,做什么工作,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

周德新这话说得特别好,是我在这两年最喜欢的“反卷”言论。

身处这个教育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大环境,很多人应该像我一样,每天耳濡目染的都是各种卷教育卷就业的消息,也因此尤其需要周德新这样的“精神按摩”。

学历不重要,就业岗位也不重要,悠悠万事,梦想最大。

中专女生获奖一事,之所以成为现象级新闻,在我看来,除了群众喜欢“奇迹”之外,同样也因为此事提供了“反卷”的情绪价值。

中国家长最怕什么?江湖上最闻风丧胆的莫过于中考之后的“普职分流”。

中产家长们只要想到,自己的孩子可能连高中都上不到,只能去上职业学校,无不是花容失色迥然梦魇。

一个普遍的判断是:只要上了中专,孩子这一生就完了。

中专女生姜萍的出现,给了国人最关键的情绪价值:中专也没那么可怕,也可以获得全球性数学大奖;中专生是有出路的,很多名牌大学都抢着要姜萍。

大多数中国人当然还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分流”,但至少这个原本极其可怕的后果,因为姜萍而变得柳暗花明绝路逢生了。

天下苦卷久矣,一旦有个反卷的消息出现,国人宁愿抛开事实不谈,也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但无论是周德新,还是姜萍,这种反卷的情绪价值都经不起推敲和深思。

中专女生姜萍再成功,她的梦想还是上大学,中专至多只是一个人生中转站;而网上疯传各家大学伸出橄榄枝,甚至传港中大提供全额奖学金破格录取,更是网友的一厢情愿,大学们的口径基本都是“欢迎报考”,而不是“破格录取”。

周德新一事更是如此。

“不管身处何地,做什么工作,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话每个人都愿意相信,但每个人都不会真的相信。

或者说,我们都希望让别人相信,让别人不要卷,自己继续卷。

无论是“为了爱好学习”,还是“职业不分贵贱”,中国人或许在公开场合都视为政治正确,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这绝不会是一个现实的选项。当然,亿万富翁除外。

中国的大学生恨不得个个都考编上岸,他们连民营大企业都看不上,何况是保安。当然,如果保安有编制,就像城管和环卫工一样有编制;那么,很多人看到周德新不会是五味杂陈,而是视为考编大师:40多岁的保安依靠自考上岸!

姜萍和周德新提供的“反卷”情绪价值,都是无法持久的,看多了想多了,你只会陷入更深层次的焦虑:

中专生都拿国际大奖了,还是没出路;

保安都考上大学了,还是只能当保安。

02

前几天,我的朋友傅蔚冈发了一条微博:

一个全球数学竞赛第12名的选手,

一个全球服装设计第12名的选手。

假如,我问的是假如,假如可以选择,你会选择哪个?

在社交媒体上,他没办法说得太明白。我们又稍微聊了几句,达成一点点小的共识:我们中国人就是很难走出“做题家”的思路。

在“做题家”的思维中,人生的一切都可以简化为两步:考试和考编。斯坦福毕业的又怎么样,最后不还是考编了?

傅蔚冈和我都不愿意去面对的一个真相是:在中国的语境内,“做题家”的思维竟然是对的。

它怎么可以是对的?但它就是对的。

为什么以上的“反卷新闻”只能提供短暂的情绪价值,因为在国内卷就是对的;为什么人人讨厌教育竞争,但自己却又急着赶着参与教育竞争,因为卷教育是对的;为什么在服装设计大赛、烹饪大赛中获奖注定无法引发这么大的关注度,因为在中国做蓝领不是一条“对”的路。

这里说的“对”,并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

只要社会的收入结构不改变,卷教育就是最优解。

我们总喜欢谈论发达国家的人为啥不卷教育?

当然,这个前提就未必对,发达国家的精英阶层还是卷的。

但这个判断对发达国家的普通人是适用的。

这难道是因为西方人的精神境界更高?还是天生好逸恶劳?

都不是。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发达国家的蓝领不仅收入高,而且享受着与白领均等的社会福利。即使白领收入更高一些,最后通过个税调节一次,社会福利再调节一次,最终和蓝领也就差距不大了。

这就意味着,在发达国家,普通人无论是卷教育,还是卷就业,最后的收益都不会特别高。当然,美国是个特例,至于为什么是特例,以后有机会再说。

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很少有人谈到教育改变命运,都爱将教育与“梦想”挂钩?原因就很简单:因为教育的确改变不了命运啊。如果你天生不适合学习,天生不喜欢不擅长竞争,做个蓝领,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在中国,无论教育专家说破大天,都无法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工作与工作之间,收入的差距,隐含福利的差距,天大地大。

所谓的卷教育,所谓的教育改变命运,不就是想卷到好工作么,一旦卷到,就是改变命运。

也因此,要改变教育竞争的社会偏好,改变全民卷教育的社会风潮,就教育谈教育基本无效,就观念谈观念更无效,因为收入差距就放在那里。

我们会对厦大保安的命运感到唏嘘,并不是不尊重人家的个人选择,而仅仅因为:保安的确是一份不太好的工作啊。

有哪个中产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保安的,请站出来。

如果保安收入不低,能够享受到与大学教职工相近的社会福利,还有谁会去唏嘘呢?

同样,中国人为什么对中专有偏见,学历崇拜(学历歧视)只是一个结果,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中专的职业方向导向的蓝领,而蓝领在中国就是一个不太好的职业选择。

这是歧视的问题吗?这是观念的问题吗?

不是,观念和歧视都只是结果,问题就是蓝领不是一份好的工作。

03

减少蓝领与白领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显性与隐性福利均等化,这才是缓解教育竞争的根本方案。

人人都知道教育竞争不好,中国人也不傻。但中国人为什么还是要选择竞争,只是因为竞争的综合收益高于“不好”的这个成本。

这就好比,要改变人人对编制趋之若鹜的状况,也不是诉诸社会观念,说什么年轻人短视,年轻人没有出息,年轻人歧视民营企业。

你让编制的明面收益隐性收益没那么大了,非编制的蓝领工作收入提升了福利均等化了,你看还有没有考编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企的热度远远高于考编,是因为那时候的社会观念更先进么?是因为那时候的中国人的素质更高么?是因为那时候的年轻人更奋发向上么?

都不是。只是因为,那时候有很多比编制收益更高的工作。

这就不是一个社会观念的问题。这理解起来很难么?

这对所有人都是一个福音。

如果你确实热爱公务员这份工作,虽然收入少了隐性福利少了,但也容易考了呀,没有那么多人有兴趣和你竞争,这不好吗?

如果你确实想考名牌大学,虽然毕业了不会将当年那些没考上的同学甩开一个社会阶层,但很多人就不走这个赛道了,你的录取率会提升很多倍。

换言之,卷的收益虽然下降了,但卷的成功率提高了。每个人都有了自己出路。

有人操心了,白领收入和蓝领差不多了,不同性质工作的收入差距减小了,会不会让年轻人更不想奋斗了?以至于影响社会活力。

说得好像现在年轻人很想奋斗一样。

你们不是都想要一个追求梦想的社会吗?现在有了,怎么又怕了?如果你想为人民服务,你想坐办公室,现在实现理想的可能性变大了,这多好啊。

卷还是不卷,真的别再去就观念谈观念了,好像这是一个群众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样。

等到有一天,如果姜萍得了数学大奖,最后还是选择了收入更高的服装设计,用业余时间继续刻苦钻研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或许就不会再纠结这些教育焦虑问题了。

网友看法

1、网友齐鲁王氏:除了媒体,没人焦虑。晋级名单绝大多数正规大学的学生,说明我国的教育制度非常的合适,继续执行就可以了。

2、网友春风春雨春雷声:最客观全面的观点

3、网友南京庆哥LQP:姜萍这事连篇累牍的报道,对小女孩子的压力可想而知,那就放过她吧[祈祷][玫瑰]

4、网友槐月十九:看穿又能说穿,这才是有深度的好文章。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