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4个博士学位、2段博后经历、22项社会兼职……近日,某地研究院一名“95后”研究员的“炸裂”简历引发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质疑。对此,当事研究院迅速回应,暂停与该研究员的聘任关系,对其学位学历开展核查。
学术研究自有其规律和规范,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承载着相当的社会期待。这名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研究员学位学历真假与否、水分几何,应当给公众一个交代。随着信息的进一步披露,目前所知的是,这位研究员的博士学位中至少有两个无法认证;诸多社会兼职里,有些协会已声明“查无此人”,有些协会则本身就有“山寨”“碰瓷”之嫌。可以说,尽管全面调查尚无定论,但某些头衔含金量尔尔、学术经历注水的现象客观存在。退一步说,即便其本人确有些才学,“过度包装”的病症多多少少是有的。
大众聚光灯下,若是“皇上的新衣”,分分钟就会被戳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年学术界“头衔崇拜”“学历套甲”之风甚烈。圈子里,似乎谁的帽子多、职务多、活动多,谁就能占据资源优势,获得较高的话语权。哪怕顶着不知来路的“头衔”,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于是乎,一些专家学者,一门心思攒经历、争“帽子”,有的还会列出“时间表”,计算“性价比”,为的正是短时间内“贴金”,什么山寨职务、野鸡学位,能拿的都拿上,能写的全写上,层层叠叠以期“全副武装”。甚至有的人明知水平不够,也要拉关系、批条子、上稿子、戴“帽子”,把学术界搞得乌烟瘴气。
学术界需要的是真正的学者,不是帽子戏法的魔术师。戏法变得再好,假的还是假的,学术水平怎么样,科研能力如何,都会在课堂上、在实验室、在推动社会发展中见真章。“头衔崇拜”暴露的其实是学术风气、人才标准之弊。一些人之所以对“帽子”趋之若鹜,很大程度因为背后往往代表着资源的多寡。特别是对年轻科研人员来说,就是职业晋升通道和收入待遇的不同,晚一步、少一个也许就错过一个机遇。若任由“头衔崇拜”泛滥,势必还将助长这种认知偏差,于学术、于国家、于社会贻害无穷。
“学历≠人才”“头衔≠专家”,更不是滥竽充数般越多越好。重视真才实学,就是要摆脱“头衔崇拜”,淡化“学历情结”。这一方面,需要广大学者坚守基本的风骨,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完善学术评价机制,拓宽人才评价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对于那些“注水博士“”野鸡职务“,该一键清理的一键清理。整体环境风清气朗,学术生态才能健康向上。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流程编辑:U072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网友看法
1、网友豁达鹏翔千里:刘备第一次上门寻孔明时,小童问姓名,回答是一大串头衔,小童不耐曰:记不住!刘备遂答:只记刘备拜见即可[呲牙]
2、网友开开73293502:水博
3、网友56斗1月:我相信有天才,很有可能是真的。
4、网友德才兼备露珠h:水货
5、网友heihei:转发了
6、网友用户2374315826:天朝流行骗术:第一,装大款,网上狂炫豪车豪宅;第二,装高知,名校博士文凭成堆,各种荣誉头衔成堆!凡有上述情之一,必是骗子无疑。保证一查一个准!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