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晚,《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畅谈“我的文学之路”。
据统计,这场直播活动累计观看人数达895万,最高同时在线70多万人,获得上亿次点赞。对大众来说略显冷门的纯文学期刊《人民文学》,当晚在互联网上“爆了”——《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订阅在4个小时内卖出了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这一成绩,可以媲美东方甄选直播间单场图书最高销量1000万册的纪录。
火热直播的间隙,老俞走出直播间喝了一杯热水,连续工作的疲惫加上受凉感冒,让这个被网友们赞为“铁俞”的“老头”显得疲惫。向往徐霞客、欣赏陶渊明的俞敏洪,一直想退休,也在努力培养年轻人,准备放权出去退居二线。没料在2023年底,又被推到了工作一线。“都是为了这些孩子”,在最近一场老俞跟倪萍的对话中,老俞坦承。
62岁的老俞,暂时还放不下担子,这个疲惫的老船长升起风帆,掌舵领航,继续在商海乘风破浪。
老俞与小董,互为镜像
老俞和董宇辉在年轻时的经历上,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一老一少都是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从并不富裕的家庭,靠着自己的拼搏,站到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但这只是基础。老俞、小董,二人更深刻的相似在于,他们遭遇过不那么顺利、不那么如意、不那么开心的事后,依旧有着类似的化解之法。
众所周知,老俞经过了高考三次才考进了北大。在北大的学生时代,学习辛苦、心情郁闷的同时,还得了肺结核。在北京西郊的结核病疗养院养病的一年里,老俞疯了一样读了近三百本书。读英文书时,生词太多。那个年代根本没有便捷的电子设备,他只能捧着大字典去翻,慢且浪费时间。老俞索性把自认为常用的、应该背的生词全部抄下来,每天背100个。一年后,居然背了至少15000个单词。读任何外文著作时,手边基本不用放字典了。
阅读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书救了老俞,也救了小董。在新东方当老师时,董宇辉每天忙得不可开交。晚上回家,洗漱完毕,雷打不动地每天读书。阅读让两个年纪相差三十一岁的男人产生了同样的认知:任何坏事都是一件意外的礼物。而这也在老俞的人生中屡屡得到了证明。也正因此,董宇辉在回归之初,出人意料地说出了:士为知己者死。都是一样的人,知己,才更懂对方。
如果说当年开创新东方,第一步是老俞单枪匹马闯出来的,那么在东方甄选的创业上,他再次用了这个办法。
那时新东方的管理者们坐在一起开会发愁,“我们要做什么?”老俞只说了一句话,“天无绝人之路。”过了两个礼拜,老俞告诉管理者们,“我们去卖农产品。”他们纷纷质疑:“俞老师你开什么玩笑?”于是,老俞一个人开始试水。
他重新捡起了开了几年的抖音号,就像每个普通人玩抖音之初的风格一样,他拍路上的小花、拍树上的蜗牛、秀一秀老照片、放两首自己喜欢的歌……很随意,也很普通,仍在摸索适合自己的路。一番“试验”下来,感觉风险可控,之后新东方才以公司身份入场。选择抖音之前,新东方也做过一段时间其他平台的电商,即便是带货,老俞也想要夹带“私货”——他想做教育,想要做内容,他发现抖音适合东方甄选的风格。
俞敏洪分享爬在树上的蜗牛视频,早期的抖音作品拍得比较随意
老俞这个人,憨里带着坚持,不过这样的坚持耗心费力。年过六旬的老俞曾忍不住畅想:“如果我退休,希望干什么?我想走遍全世界,走遍全中国好玩的地方。人生快要过去了,看看美丽的风景,吃美好的食物,品味人间美味,而且还带着一种旁观者的心态。”这也为他后来选择文旅赛道,埋下了伏笔。
迅速崛起的“与辉同行”,让老俞的退休梦想化成了白日梦。他们真的离不开老俞吗?无论“东方甄选”,还是“与辉同行”,真正离不开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些特质。
人到中年,转换赛道,难度可想而知。不怕变化是一方面,但怎么变、朝什么方向变,才是真正的难题。老俞给自己定的标准是“新东方做的任何事情,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都是老百姓需要,并且国家会支持的”。
胆子大,也是老俞的特质。新东方别的老师还在靠刷抖音放松时,老俞已经自己在抖音上发布内容、挂小黄车,玩得不亦乐乎,抖音成了他的生活圈和朋友圈。他不介意在抖音上分享自己的琐事,比如吃到的烤全羊、晨跑时拍摄的奥森公园,还有上了热搜的四只家养的公鸡。
俞敏洪喜欢在抖音上分享生活日常
就在“玩票”的过程中,老俞悄悄地成了新东方中最早也是最大的主播。后来,“傻乎乎地”把这个宝座拱手让给了年轻人们。
大家都说老俞勤奋,但忙成这样,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爱好。老俞喜欢交朋友、喜欢聊天,此前他曾主持腾讯新闻的一档节目《酌见》,在节目中邀请自己的企业家朋友,一边对酌,一边畅聊商业、历史、文化等话题。
老俞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开了一个类似的谈话节目“老俞闲话”。2022年他对话了六十多位精英人士。他对自己2023年的“闲话”不满意,因为2023年对谈的只有四十位左右。
“老俞闲话”与漫画家蔡志忠对谈
四十位嘉宾,一个月至少三位,这还不算前期的准备时间、阅读了解对方需要投入的精力。一个爱好,都可以如此用心,难怪“老俞闲话”被打磨成了大众精神上的一剂强心剂。
谈笑间,风轻云淡举重若轻
走进老俞闲话的直播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两张小沙发外,就只有一张圆桌和书架背景墙了。这里是老俞的精神客厅,一盏茶的时间便能畅谈天地。
“你送外卖、被人抢劫、一辆小破车开得比豪车更快、滑雪差点搭了命……你是不是内心有一种冒险精神?”老俞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施一公。施一公可是拒绝了很多电视台采访的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没想到施一公竟坦率回答,“可能有一点点关系,但没那么大。我确实滑冰摔了一跤,整个面部骨裂,滑雪摔得头部一个半月不能动,只能动15度,很疼。”
俞敏洪对话施一公
疼,但真实。观众喜欢的不是过分的恭维,不是聚光灯下的美轮美奂,而是真实。
在和王石的对谈中,两人谈到企业家成功的要素里关键的竟是独立倔强;老俞和余秀华谈及喜欢诗歌的初衷时,问是不是读诗让她有所提高,余秀华却说读诗是因为生活太平淡了;老俞和易中天聊起时,两个老男人聊到了尿床,笑着说,人都会遭遇尴尬……在嘉宾是梁建章的那期节目开头,直播调试阶段,俞敏洪给梁建章介绍如何看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工作人员为两人调整位置和道具,这一切都是隔着屏幕可以看到的,反倒让粉丝看到少了精致感和虚浮感的真实。
从2023年4月,“老俞闲话·致远见者”在俞敏洪抖音直播间上线,直到12月第二季顺利开播,一年多时间里,直播间里的小沙发上坐过近百位不同行业的名人大咖、企业家、作家、学者……老俞则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迎接朋友们。
“老俞闲话·智者远见”节目,对话各界精英
除了企业家,老俞尤其喜欢邀请作家。也许别人只会浮光掠影地读一遍,老俞却读得很认真读得很细。在与刘慈欣、叶广芩等作家聊天过程中,老俞能轻松接住对于书中细节的探讨。
身穿白衬衫或基础款卫衣,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手里来回把玩着一支笔,老俞的“妆造”和舞美几乎于无,但内容却干货满满。“我认为人生是没有真正的失败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你下一次起飞的弹跳板。”娓娓道来的状态就像生活中长辈在午后的一次闲谈。很多网友一路追更,有网友感慨,“我老公都没有俞老师跟我见面次数多”。
与其说,老俞这股子憨劲儿用在了直播上,不如说他还是在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正因此,俞敏洪和团队一起琢磨出“远山博学课”直播课,这是新东方公益众多公益项目之一。每节博学课40分钟,一百多所小学同步收看。
董宇辉正在《远山博学课》上讲课
“远山博学课”的第一课是老俞亲自讲的,他的讲课风格自然松弛,调侃自己也是农村的穷学生,父母都不认识字,立即与正在线上上课的乡镇学生拉近了距离。与热闹的东方甄选直播间不同,这里只有大山的背景和他缓缓讲课的声音。
除了自己讲,老俞更多的是邀请各行各业的名人来讲。医生陶勇、小朋友最熟悉的凯叔、跳水女皇高敏、主持人敬一丹……每位嘉宾都像是真的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小朋友,用温柔的话语缩短乡镇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信息鸿沟。
“远山博学课”的嘉宾,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行业,分享小朋友可以理解的专业知识,比如陶勇分享了保护视力的技巧,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分享缓解压力的方式,小提琴家吕思清给小朋友详细介绍了小提琴……说到底,老俞这个憨人,被现实痛击了无数次,就是放不下这颗育人的心。
骨子里,永远是一位老师
“其实我和俞老师并不是在东方甄选认识的,也不是在新东方认识的。”说这句话的是毕业于北大、如今在东方甄选做主播的林林。会乐器、文字功底了得的林林,从小在内蒙古的一个小村子里长大。父母都是农民,但却坚持让两个女儿读书。
主播林林在讲和俞敏洪的渊源
林林考上北大后,年逾五十的父母赚钱更加吃力。林林没有钱付学费,便申请了新东方奖学金。这笔奖学金每年五千元,正好可以覆盖北大的学费。林林感恩地说道,“是新东方、俞老师给我付的学费。”她还拿出了2016年大学四年级时写给新东方的感谢信,“自己会在未来的路上时时刻刻记得回报这个给予自己机会和让自己成长的社会。”听着林林讲完,老俞憨憨地说道,“看来我还是有点用处。”
早年,老搭档王强常调侃老俞的老实和窝囊。讨厌老俞的人说老俞城府很深,喜欢他的人赞他真实厚道,这么多年下来,大家已经明白了老俞的为人。而内部员工在接受采访时说,俞老师非常勤奋,对员工也很宽厚,真正交往的时候会觉得他不像老板,更像老师。
“一位老师”,这可能是俞敏洪最喜欢的身份。
如今距离创立“新东方”过去了三十年,距离创立“东方甄选”也过去了三年。回溯东方甄选,不难发现,一个良好、有力的平台何等重要。从教培行业叫停,到新东方老师直播;从选择农业入局,到开双语直播;从文采出众,到诗和远方……如果没有一个平台的支撑,无论是文化需求,还是情感沉淀,都难以让老俞如此快地重新破局。
可以说,抖音以信息的激荡融合文人的情怀,成就了俞敏洪和新东方应对困难、挑战和变化时的这段佳话。这是一种大时代下的相互成就,也是峥嵘岁月里的彼此支撑。
扛过了一波又一波风浪,老俞身体消瘦了、抬头纹更深了,但笑容也更温暖了。这个老头就是没被打倒,反倒更加热爱生活。老俞越来越喜欢户外活动,夏天去骑马,冬天去滑雪。如果打开老俞的抖音,会看到别人给他拍的滑雪视频,还有他给别人拍的滑雪视频。如果实在忙的没时间,老俞每天至少要坚持走一万步。
俞敏洪拍摄的滑雪视频
“太拼了。”老俞的员工们这样说。老俞摆摆手,解释他的“时间观念”,“因为你并不知道老天给你多少年,这个世界上也并不存在‘向天再借五百年’这样的奇迹。人生最长不过百岁,这意味着我剩下的岁月也许已经不多了,因为真正的有效年龄也就到八十岁。”
2024,老俞更加“马不停蹄”。2024年,他打算为新东方在抖音新开一条文旅赛道。他已去不少地方考察采风,一把年纪的老俞只带一个生活助理和两个摄像,没人介绍的话,估计对方都不会相信这就是拼了半辈子的憨人老俞。在文旅赛道上,抖音也和俞敏洪不谋而合。毕竟在做公益、做科普、做知识普惠这些事上,抖音也有一股子憨劲。
俞敏洪
读《老人与海》时,难以忽视那段关于面对人生与苦难的描写,“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老俞对这句话的体会,不仅源自阅读,更源于实践。
世事变幻,如今人与人的关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老俞成为老俞,也是大众的力量在抖音这样的平台上促成的。而更大的平台也必将影响更多的人。这是时代的魅力,不独属于老俞,同样属于你我。
老俞在2023年的奔忙,也是中国“经济光明论”的一个新注脚。面对再大的风浪依然百折不回、愿意下并敢于下“笨功夫”,他身上体现的企业家精神和愚公之力,也在激励创业者和后来者,在这个冬天给了更多人信心。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路瑞海
微信编辑丨方禾
作者丨吴楠、佩佩
设计排版丨高旭芹
图片来源丨抖音、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网友看法
1、网友奔跑的犀牛PLUS:不论你愿不愿意,必须承认,没有老俞就不可能有董宇辉的今天
2、网友我在花下等夕阳:希望俞老师创造更多的奇迹,为大家带来精神上的丰富和愉悦。
3、网友聪慧躺倒鸭:转发了
4、网友幸福小土豆12:互吹而已,没了董,铁和孙那点人,啥也不是,很快就被大浪淘沙淘汰了,和他们以前的成功无关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