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上演,口碑不错,借用了“周处除三害”的典故,讲了一个被列为三大通缉犯之末的陈桂林,得知自己患了晚期肺癌,深感人生如梦、无常迅速,成功干掉前面两位通缉犯,一位是贩毒杀人的传统黑社会,另一位是骗财杀人的新兴灵秀教主,以完成自我的救赎,然后向警方自首。戏剧性的是他并未患癌,而被判处死刑。
这里就说说《世说新语》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世说里面最没有争议的是最后一句话,周处“终为忠臣孝子”。
《晋书》里周处的传记,虽然他照搬了《世说新语》里这个故事,引起了一些质疑,但他报周处的履历,大致还是可信的。
性格刚猛
周处学好之后,很快就当官了。而且当的是史官,参与了东吴的官方史《吴书》的修撰工作。当然他只是编写者之一,不是主编,这部《吴书》,一般挂在韦昭的名下。而陈寿写《三国志》,吴国历史他是不熟的,就是把韦昭这部改了改。换言之,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志》里的吴国部分,其中一些就是周处的手笔。
这时候已经是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的时候,很快东吴就被灭了。灭掉东吴的一个重要人物,晋军东线方面军统帅王浑,在东吴的皇宫里请大家喝酒,其中就包括东吴投降的这些人。
王浑喝嗨了,问了个缺德问题:“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你们国家都亡了,剩下你们这些人,你们还伤心啊。
这个问题,和司马昭灭掉蜀汉之后,问后主刘禅,你还想念蜀国啊,基本差不多。
你说不伤心,那就和刘禅一样,成为千古笑柄;你说伤心,你还思念故国啊,想造反不成?
这时候周处说话了:“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三国里面,魏国先亡的,吴国后亡的,你王浑也做过魏国的大臣,魏国灭亡,你伤心吗?
这把王浑怼得也是真没话说。可见周处刚猛的性格,一直在。
得罪权贵
之后周处也就当了晋朝的官员,做地方官,表现很好。调到中央,当了“近侍”,也就是皇帝身边的官员,后来又升职,到监察系统做官,做御史中丞,这是专门挑权贵毛病的官。
这里也可以看出晋朝是怎么用人的。曹魏留下来的官,都是北方的世家大族,那个关系网已经密得水泼不进了,而东吴投降过来的,在原来的体系之外,才有可能比较敢说话,能够指出问题。宽容是晋武帝的特色,其实他还真是没办法,不得不宽容。周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用,恰恰反映了朝廷内心不想宽容的渴望。
周处确实勇于发现问题,这个高官贪污了,那个皇亲违法了,他都举报。但也因此,他是要替皇帝背锅的。因为朝廷对这些人也就是敲打敲打,不可能真处理,然后人家不敢恨皇帝,当然就恨周处了。尤其是,司马懿的第八个儿子司马肜,被封为梁王,周处曾经“深文案之”,很苛刻地引用法律条文,就是要治你的罪。
到了晋惠帝元康六年,关中地区发生了叛乱。朝廷里很多人都讨厌周处,说周处是东吴名将的儿子,可以担当平叛的重任,就把周处派出去了。而当时梁王司马肜,是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就是周处的领导。
当时很多人都知道,周处这一去就死定了。我们前面提到的东吴投降晋朝的孙秀,他和周处之间,应该是有点故旧之情,所以他就劝周处:“你家有老母,你可以拿这个理由,推辞不去。”周处没同意,说朝廷给了我这个任命了,忠孝不能两全,知道必死我也去。
结果一去,果然被支到前线孤军作战,友军坐视不救,就看着他以寡敌众,全军覆没,周处就这么战死了。
对周处的牺牲,晋朝还是官方表现得很哀悼的。潘岳奉诏写了悼念周处的诗,这个是完成政治任务,这诗写得很一般,完全没有体现潘岳的正常水平;陆机为周处写了碑文,叫《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那是有真感情的好文章。周处自认为尽忠不能尽孝,但是他的谥号,却是孝,因为孝还有一个意思,“执德不回曰孝”,义无反顾地履行道德,叫作孝。
所以说,《世说新语》里周处这个故事,最没有争议的,就是最后一句话,周处“终为忠臣孝子”。
改过自新
但这个故事整个儿看,古代学者就觉得挺假的,除了前半段杀虎斩蛟,太有民间故事风味之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个疑点是:周处出生于公元236年左右,陆机出生于261年,陆云出生于262年,周处比他们大二十多岁。
假设说,周处是二十几岁的时候改过自新,陆云还是婴幼儿,能说那么一番大道理吗?
我的看法是,杀虎斩蛟大概确实是编的,但这个年龄的疑点,不成立。
年纪大的人向年轻人讨教,也不是不可以,不是越发显出周处渴望改过的可贵吗?
而且周处对陆云说的话:“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这就是个已经上了点年纪的人说的话,如果说当时周处才十几二十岁,说什么“年已蹉跎”,反而怪怪的。
还有个证据,周处牺牲后,陆机为他写的碑文里,就讲到周处生平,既提到周处年轻时名声不好后来改过自新的事,也提到周处侍奉自己的弟弟陆云,向陆云讨教的事。
阳羡周氏
其实,琢磨下周处的家族,和陆机、陆云家族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
周处的家族,是阳羡周氏。阳羡,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无锡市下面的宜兴市。现代之所以会叫宜兴,溯本追源,和周处他们家还有关。就是因为东晋建立的过程中,周家功劳太大,尤其是周处的儿子功劳太大,号称三定江南,就是江南地区三次叛乱,都是他给平了。因此阳羡改名叫义兴,义气的义,这是东晋朝廷对他们家表示感谢,你们家太有道义了,就应该振兴,所以叫义兴。到了宋朝,宋太宗叫赵光义,为了避他的讳,义兴才又改的宜兴。
阳羡周氏,属于豪族,掌握着很强的军事力量,但社会地位,比陆机、陆云他们那种文化士族,要低一等。
周处的爸爸,叫周鲂。
公元228年,周鲂是东吴的鄱阳太守,他向魏国的曹休诈降,诱敌深入。曹休来了,在石亭(今安徽桐城境)这个地方,被吴军杀得大败,而这一战吴军的指挥,是陆逊。周鲂追随陆逊作战,立了大功,被封为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也就是说,周处的爸爸,是陆机、陆云的爷爷的老部下。
周鲂去世的时候,周处年纪还小,甚至可能是遗腹子,小时候家教不好,成了一个恶少,是很常见的现象。
互相抬轿子
后来周处改过自新了,仔细看下陆机写的碑文,和《世说新语》其实是有区别的,陆机写的是:
乡曲诬其害名,改节播其声誉,遂来吴事余阙弟,欢然受诲,向道朝闻。
不是周处想改过自新,不确定是否来得及,于是来找我弟弟,这才下定决心。
而是周处改过自新,有了很好的名声,于是来找我弟弟,又很高兴地接受了我弟弟的教诲。
也就是周处改过自新和周处来找陆云是两件事。
要这么理解,就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周处少年是名声不好,二十来岁改过自新,然后经历了几年甚至十来年的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好名声,然后才找的陆云。
所以这时候周处的年纪可能真的挺大了。
假设当时周处已经三十往上,他跟陆云说自己年已蹉跎,就很合适了,因为他名声虽然好起来了,但之前毕竟耽误了好些年,和同样家庭条件的子弟们比,就显得起步晚了。而陆云也过了十岁了,小大人儿,少年老成,说这样的话,也没什么奇怪。
不必较真的,是杀虎斩蛟的故事,但周处来向陆云讨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两家是老交情。庸俗地说,这也是个双赢的选择:这时周处名声已经不错了,要进一步扩大影响,要有名人推荐,陆家影响力在这里,“周鲂的儿子已经改过自新了”,这下就大家都知道了;陆云一番话,塑造自己天才少年的形象,将来他自己要走入官场,也需要这样的预热。
大家族之间互相抬轿子,本来就是很常见的现象。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勃
责编 陈斌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