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之风,涵今之韵;汉服楚楚,衣袂飘飘。在广州市文化馆、珠江公园等广州城市地标,常常会有身着不同制式的汉服“仙子”在溪涧绿荫中流连,她们沉浸式体验古风游园的同时,华美的汉服和精致的妆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大众的目光。
在中国传统节日里,身穿汉服“巡游”已成广州城内一项时尚活动——年轻人为什么会喜欢穿汉服、挽青丝、执团扇?热爱汉文化的小姐姐楚薇有自己的想法。
汉文化传播工作者:我要让汉服“圈粉”年轻人
我叫楚薇。我接触汉文化比较早。记得2018年,我跟小姐妹去逛汉服展,当时站在一件凤冠霞帔前,我跟小姐妹说,这不是我小时候想披在身上的床单吗?小姐妹跟我说,你喜欢啊,我就带你一起穿呗。
当时我还是有点害羞——街上别人都是现代服饰,如果我穿一套汉服会很显眼,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当时买了第一套汉服后,我没有穿出门,只是在家里穿了一次。后来,这个小姐妹带着我去参加一些汉文化主题的聚会,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穿汉服出门时那种激动的心情。
人群里,我就是要做“显眼包”
我的第一套汉服,并没有凤冠霞帔那么华丽,但也是有形制的,是能让别人一眼看上去就有“这就是汉服”的感觉。上街的时候,好多人看我,我是蛮害羞的。但闺蜜鼓励我说,你自己喜欢,穿出来就好了,“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你只是在传播一种文化而已”。
我从害羞到“免疫”别人的眼光,大概用了一个月时间,逐渐变得没有那么拘谨。别人看向我的时候,我很骄傲——我今天又穿了汉服,回头率又那么高。我就喜欢穿着汉服当“显眼包”的感觉。
如今的我,在广州专职做汉文化的传播工作,我所在的文化交流社群致力于汉文化传播和非遗传承拓展,其主要职能就是通过活动和私域流量的方式,将文化传播的效果放大,从而做到将传统文化通过现代表达方式传递出来。
父母之前不太理解我在做什么工作。他们会问,什么是“汉文化”,你是在做历史老师吗?我解释了很久,他们并不明白。正好今年爸妈来广州找我玩,我给他们穿上了整套的汉服,全家一起穿汉服出行、拍照。妈妈一点都不怯场,玩得很开心。通过这样的体验,他们终于明白女儿在做什么工作。
爱分享,吸引一批“小迷妹”
我经常刷视频平台,看看同袍或者妆娘的分享,衣服、冠、钗、发簪,有些感觉好漂亮,会很想了解它的出处。比如这个冠的形制,出处在哪里,我会翻很多知识点。深入了解之后才知道,每个朝代的形制都有鲜明特色,不同形制的发型、配饰也有很大区别。
穿汉服,我有自己的坚持——一定要全套装备才能出门。如果今天有一套形制的衣服,但我没有这套形制的配饰,我出不了门。所以大家会开玩笑说,穿汉服的人可以为了一个簪子去买一套衣服,再为了一套衣服买双鞋,为了这双鞋可以再去找寻两套头饰。有时候如果我穿了一套新的形制上街,遇到一个同袍,她会打招呼说,姐妹,你的衣服是哪家的,我们就开始聊,相互分享,然后变成好朋友。
我还记得有一次穿着汉服在地铁上碰到一个年纪很小的小妹妹。她问我这身衣服是不是电视剧里的古装?好好看呀!然后她拉着妈妈说她也想穿。后来她的妈妈和我加了微信,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那个小女孩现在已经穿汉服三年了,她所在的学校组织一些汉服活动,我们也有参与,现在她的班级上有很多女孩子、男孩子和家长也会一起穿汉服,大家以各种方式了解汉服悠久的历史。我想,这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吧。
新玩法,让传统“潮”起来
今年,我们在广州或参与或组织了多场活动,包括黄埔波罗诞汉服巡游、岭南印象园花朝节、珠江公园乞巧嘉年华活动等。其中乞巧嘉年华将广州非遗、节俗文化和自然生态相结合,通过“月亮湖打卡、国风市集、汉服巡游、音乐派对、乞巧竞赛”等主题活动,吸引大批市民参与。
在这次乞巧嘉年华,我们设计了很多互动、体验感很强的活动,包括“七”巧(评巧、逛巧、礼巧、乐巧、戏巧、赛巧、斗巧)互动游戏,对诗、射箭、蹴鞠、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活动,“鹊桥相会”“放河灯”“红线姻缘墙”等打卡装置,还有兑换铜钱、获取令牌、印章打卡等玩法,带领市民游客一同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领略古人的欢乐时光、分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最有趣的是,我们还有汉服蹦迪!霞光尽染、灯火璀璨之中,身着不同制式汉服的同袍或漫步绿野石径,或在舞台上弹奏、敲击,绚丽声光融合多样造景,“一起嗨”更开心。
说实话,这次活动的准备时间不是很长,我们花了20天时间在做这场活动,物料需要自己备、商品要自己采购,加上新组建的团队正处于磨合期,可以说整个过程真的很累。但园方告诉我们,公园平日客流量5000人,活动当日人流量飙升到16000人——我们觉得这就是市民对我们的肯定。
说到未来,当然是希望以不同的方式,把传统文化跟现代元素相结合,让传统“潮”起来,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慢慢地大家会了解更多,接着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如今,广州的汉服爱好者喜欢到番禺布满荷花的池塘去拍一些仙气飘飘的照片,到广州市文化馆拍一组酷酷仙侠风照片,到珠江公园拍出清新的美照……以后,我们也想打造一个场所,给汉文化爱好者提供服务,让年轻人更容易去了解和接触汉文化,让大家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潮”的一面。
▌向“新”之路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文化地标融入市民生活
广州市文化馆。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陈浩摄
白云山下,麓湖之畔,9月24日起,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广州又多了一个高质量的文化地标。广州持续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构筑公共文化新地标、新空间、新格局,让文化地标融入城市、融入市民生活,真正成为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前沿阵地。如今,广州统筹推进广州博物馆新馆等新一轮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粤剧院运营服务水平,让市民群众在城市文化地标里加深对历史、艺术和科学的理解和探索,领略岭南文化永不落幕的时代魅力。
近年来,广州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融合千年城脉、文脉、商脉,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高标准打响“四大文化”品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引领广州更加自信自强走向未来。
2023年,广州全年完成446宗考古项目,15626万平方米调查,236万平方米勘探,17879平方米发掘,发现古墓葬532座,出土各类文物2894件(套)。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以一系列广州考古项目的新发现、新成果为核心内容的展览正与公众见面。
其中,广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现场试点工作已完成。本次试点工作中,广州市共选取了莲花山古采石场、黄采荃夫妇合葬墓、显宗祠、菩山第一泉摩崖石刻、茂生纪念学校老校舍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复查对象,并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礼园乡黎氏始祖黎念泗墓进行调查。
未来,广州将继续做好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推进海丝申遗工作,办好2024年度海丝联合申遗联盟城市联席会议,推进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虚拟博物馆,开展“丝路花语——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之旅”文化推介活动,不断扩大海丝文化国际影响力。
《广州日报》2024年9月30日T8版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斯其格
图/受访者供图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苏琬茜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