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敦

春节申遗成功后年味会有变化吗

来源:人民日报 时间:2024-12-12 17:28 阅读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约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去年12月,春节还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受到各方欢迎和支持。春节不仅蕴含和睦、和谐等中华文化独特内核,也承载着团圆、包容、和平等全人类共同追求。正因为兼具独特性与共通性,才让中华文化在全球获得大流量、产生吸引力。

与春节在其他国家的升温相比,不少国人近年来却有这样的感受,似乎我们自己的年味儿变淡了。有人甚至评价,春节是不是成了“墙里开花墙外香”?这样的观感有其现实依据,包括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家庭越来越多取代原来的大家族、互联网重构社交方式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春节的“体感”。但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恰恰不是“年味淡了”,而是“年味日常化了”。

202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中国美术馆举办“送福贺新春”活动。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作为源于农业社会的节日,春节的一个重要寓意,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祈求“丰腴”。因此前辈们总是谈起,“过年了吃顿肉”“终于吃顿饺子”“换了身新衣服”……而如今,小康后的中国,即便相对偏远的农村,吃肉吃饺子也已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这自然使春节不再显得那么特殊,而与其他节日甚至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接近。在这个意义上,那种把全年的幸福与满足都集中在春节这一天进行释放的“年味”,确实是淡了。

当然,不可否认,春节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本身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曾经的习俗、仪式,或简化或消失了。要看到,节日、习俗的外在形式,随着时间而变迁,是正常文化现象。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如何让传统的习俗、仪式与现代生活更好融合,共同守护传承至今的价值理念与精神内核。

从这个角度看,除了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等雷打不动的传统年俗,近些年也涌现了许多新年俗,让春节更加丰富多彩。看“村晚”、网购年货、云拜年、发电子红包、集五福、旅游过年、观影过年等成为许多人的新选择。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大热,赶集市、逛庙会、观灯会等较为传统的年俗,经过全新包装,反而在城市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中流行起来。这些新变化,不恰恰让我们品出传统节日的新滋味?

或许,浓与淡,还不是衡量节日的最佳指标;变与不变,才是我们理解文化变迁的一把钥匙。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中华文明日新又新。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