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2月9日发表题为《俄乌冲突一周年 军事冲突阴霾挥之不去》的文章,作者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西宽。全文摘编如下:
距离俄乌冲突爆发已经过去了近一年的时间。一方面媒体上充斥着对战局和战况的详细报道和分析;另一方面,有关战争何时结束的预测依然被迷雾笼罩。
趋于久拖不决
现阶段的情况是:战争在向着久拖不决的方向前进;西方国家避免了被拖入战争。
去年3月俄罗斯调整了进攻方向,转而集中攻打乌克兰东南部地区。一开始俄军凭借在装备和人数上的优势控制了乌克兰广大领土,但也遭遇乌军的顽强抵抗。就在乌克兰逐渐取得战果后,俄罗斯在9月被迫开始国内动员,而此前俄方一直否认将会进行国内动员。
虽然出现大量平民伤亡,但并未影响乌克兰的士气,随着海量国际援助的到位,乌克兰由守转攻。而俄方虽然投入了更多兵力,但进一步陷入国际孤立。
但乌克兰的胜利能够带来战争的结束吗?泽连斯基总统当然是这么认为的。对于乌克兰的要求,美欧虽然有所犹豫,但还是不断加大军援力度。今年1月,美英德调整了拒绝提供坦克的政策,预计未来将有数百辆坦克交付乌军。
之所以犹豫不决,可能是因为欧美心中也无法确定,乌克兰战争目标的完成究竟意味着战争结束还是战争升级。
结局难以预料
去年9月,俄罗斯通过公投吞并了乌克兰东南部四州。以联合国为首的国际社会至今没有承认俄罗斯的行为合法,包括之前的克里米亚。按照俄罗斯法律的规定,这些(原本属于乌克兰的领土)成为宪法意义上的禁止被割让的领土。俄乌两国在领土主张上的完全对立,也使得由联合国或第三方调停实现休战的可能性变得渺茫。
即便乌克兰收复了失地,俄罗斯政府也需要遵守宪法,履行“夺回”义务。
当俄罗斯军队被赶出乌克兰领土时,俄军势必已经丧失大规模有生力量,组织系统也一定遭到削弱,届时将出现俄方放弃“夺回”领土、停止战斗的可能性。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存在对俄军反人类罪行追责和战争赔偿等问题,所以不可能签署休战协定,自然针对俄罗斯的严厉制裁也不会取消。在这种局面下,俄罗斯政治走向极端、甚至做出扩大战争规模的选择也不是没有可能。
一些人期待通过推翻普京政府让俄罗斯走向民主,但缺乏可操作性。俄国内并不存在成体系化的民主力量,海外势力在俄国内也没有牢固的根基。虽然国内舆论对于战争延宕已久的不满情绪正在上升,但很多人接受了政府的宣传,即俄罗斯的困境来自于西方的压迫,取代普京的人更有可能是反西方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获得西方援助的乌克兰正在向着收复失地的目标前进,但战争极有可能进入更加充满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料的阶段。
“全球南方”崛起
过去一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套用20世纪下半叶的冷战框架、多见于西方媒体的“自由民主同盟对抗中俄威权主义”的新冷战时代这种修辞并不能充分描述当前的事态。
联大会议通过的谴责俄罗斯“侵略”的决议虽然得到了140个国家的支持,但中国、印度、半数非洲国家都投了弃权票。不少国家虽然承认俄罗斯的“侵略”事实,但并没有与西方保持一致步调。
把这种状况比作冷战时代的东方阵营、西方阵营和不结盟运动三极并立的格局是会引发误解的。“全球南方”比冷战时代的不结盟国家范围更广、更具多样性,而且影响力也更大。相对而言,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冷战中起主导作用的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虽然在军事和经济层面依然拥有强大实力,但已经没有了冷战时期那种足以支配世界的力量。
西方动辄喜欢夸大中俄的宣传和怀柔策略的影响力,但“全球南方”的多数国家仍然有它们的独立判断。佐证之一是去年11月在埃及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和印尼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者就对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和损害”提供补偿的机制达成共识;后者一方面谴责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一方面又在联合声明中照顾到了俄罗斯的情绪。虽然“全球南方”尚不具备主导国际政治的实力,但它们展现出了超出预期的团结。
此次战争的确修复了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优先主义和拜登政府拙劣的阿富汗撤军导致的跨大西洋联盟的裂痕。无论此次战争结局如何,俄罗斯对中国和印度的依赖、印太国家与欧洲的靠拢都预示着国际政治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从北半球转向南半球,全球化和地球环境的命运也正在被这些地区所左右。
来源:参考消息网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