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敦

媒体:世界运转的格局变了

来源:环球网 时间:2024-11-22 11:05 阅读

来源:玉渊谭天

全球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正陆续来到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要知道,过去十年,围绕“一带一路”的错误印象一直不少,直到峰会临近,一些美西方媒体依然在炒作:

“一带一路”只能吸引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制造了“债务陷阱”,“一带一路”是在打造新的政治阵营。

为什么这些错误印象挡不住全球这么多国家的热情?为什么它们要齐聚中国,共商“一带一路”?

全球运转的格局,已经变了,“一带一路”的实践就是答案。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合作的事实,让长期以来美西方的错误认知不攻自破,也早已超越了西方“发展逻辑”的狭隘观念。

最近,一部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播出,翔实展现了过去十年来“一带一路”的实践。纪录片一上来,就给出了一个全景数据:

到目前为止,共建“一带一路”已经吸引了世界上超过四分之三的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这样的整体认知,回击的正是美西方最近质疑甚至抹黑“一带一路”的底层心理,下意识地认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自己关系不大,“一带一路”只是发展中国家抱团。

但回看发达经济体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时间线,这样的想法不攻自破:

从2015年起,先后有10多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定义下的发达经济体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给它们分类,可以看到发达经济体共建“一带一路”的两种方式:

韩国、新加坡和新西兰等亚洲、大洋洲发达经济体,通过“一带一路”,与中国开启了双向互惠模式。

新加坡是中国累计最大外资来源国,反过来,中国也已经连续10年是新加坡最大贸易伙伴国。新西兰在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之后,则已与中国实质性完成自贸协定升级后续谈判。

至于欧洲的发达经济体,要通过“一带一路”解决的问题,可以从一个细节说起。

欧洲发达经济体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时间线上,有一个年份格外突出:2018年。

回看这一年发达经济体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时的新闻稿,总能看到保护主义等关乎全球经济问题的关键词。

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2019年明显放缓,降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欧元区的增长势头在大幅放缓。

要解决逆全球化的问题,中国给欧洲提供的,是一整套新的联通方案。它有三条路线:

传统的海运航线

陆上中欧班列

中欧陆海快线

就拿最新的中欧陆海快线来说。通过中欧陆海快线,中国出口的货物先通过海运送达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然后以比港为起点,通过陆运直达中东欧腹地。与传统航线相比,这条快线将缩短7至11天的航期。

“一带一路”带来的变化,不只是帮助欧洲将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全球竞争优势,还正在为其赋予新的增长点。

这样的变化,通过中欧班列,在欧洲不少内陆城市上就有所体现——中欧班列沿线,衰落中的老工业城市正在转型为新兴物流枢纽城市。

2023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10年来,这25个国家与中国的进出口值增长至近2倍。尤其是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中欧班列的联通可以减轻欧洲受到的冲击。

从运输方式到产业样态的全面升级,“一带一路”提供给欧洲的,是再一次拥抱开放带动发展的契机。

按照《外交学人》做的一个调查统计,今天,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欧洲国家占到了欧洲整体的近60%。这甚至已经超过了东亚国家的相应比例。

所谓“一带一路”只是发展中国家抱团,并没有说服力。

这背后存在着一个深层旧有逻辑,那就是世界经济是有尊卑秩序的。

一个发展中国家怎么可能超越发达国家?又怎么可能有能力为全球包括发达国家提供发展的解决方案?

实际上,所谓的“逆全球化”,一些发达国家正是罪魁祸首。目的,正是不愿惠及发展中国家,而保持自己的发展优先,事实证明,发达国家也很难独善其身。

没有国家不需要发展,也没有哪个国家发展就比其他国家高贵。

在过去的全球运转格局中,先发展起来的国家予取予求,而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则要处处看人脸色,甚至连发展权都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要打破这种局限,不以发展的先后顺序为尊卑秩序,不再让一方的发展凌驾于另一方的生存之上,而是探求多方共赢的路径。

“一带一路”的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发达国家的阻碍,反而让发达国家打开更大的世界格局。

看到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潜力后,一些有心之人却又开始质疑起中国谈共享发展的目的。

过去几十年间,美西方向世界提出全球化的解决方案时,一个根本出发点,是为资本扩张夺取全球市场。它们同样在以这种利己主义的眼光,审视中国提出的方案。

纪录片《通向繁荣之路》里,也提到了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时西方国家的质疑声。其中有一篇文章的作者是香农·蒂耶兹,她的观点就很典型。

蒂耶兹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一直活跃在美国学界,包括专业的外交媒体、大学和智库等。从她的观点中,可以一窥美西方看待“一带一路”的逻辑。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刚提出时,蒂耶兹就质疑:这是不是中国的“马歇尔计划”?

与之对应,谭主通过大数据手段,统计海外英文媒体今年以来关联“一带一路”的议题,发现它们谈得最多的,是“债务陷阱”。

这样的认知背后,不只是美国思想界的逻辑惯性,更是被美国政府有意引导出来的。

就拿过去两年来说。统计白宫官网公开的新闻稿,本届美国政府在数十个场合提到了“一带一路”,除了说要和中国竞争外,半数左右都谈到,“一带一路”提供的是所谓“强制性”和“不可持续”的贷款,即中国在通过“债务陷阱”,试图控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未来。

谭主深度挖掘后发现,这样的判断,基本来自一些捕风捉影的案例。

最典型的一个,与最近几年深受债务危机困扰的斯里兰卡有关。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斯里兰卡是海外英文媒体提及所谓“债务陷阱”时,谈得最多的国家。

要知道,中国并非斯里兰卡最大的债权人(约占10%),远低于国际资本市场(约40%)和多边开发银行(约25%)。

仅以这样份额的债务,中国何以成了一场斯里兰卡长期债务危机的主要诱因?

放眼到整个世界,美国闭口不提的一个事实是,西方商业债权人和多边机构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债主。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还在持续通过印钞和加息加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去年7月,斯里兰卡破产之际,美媒在集中炒作中国对斯“债务陷阱”。当时,有斯里兰卡企业家在《纽约时报》刊文,从内部视角,指出了斯里兰卡的真正问题所在:

斯里兰卡债务问题的根源是450年的殖民主义、40年新自由主义,以及长期不健全的经济结构。

这些问题,其实都和美西方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息息相关。

回应“债务陷阱”这样的抹黑,有更多全局性的数据可以作为支撑。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各国债务水平整体保持增长,但中方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政府债务水平远低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反而一定程度上帮助减弱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政府的债务水平。

那么,美西方为什么要如此处心积虑,构建债务问题和“一带一路”的关系?

这就与它们理解中“一带一路”的目的有关。

谭主通过大数据手段,统计近期美国主流社交媒体上提到“一带一路”的帖子后发现,在情感倾向偏向消极的帖子中,有半数左右,都提及“附庸”(vassal)一词。

换言之,在美国的解读中,“一带一路”的终极目标,是要在政治上主导甚至控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所谓“债务陷阱”,就是控制的手段。

在美国书写的冷战史中,美国就是通过在美国倡议下进行的“马歇尔计划”,在西欧建立起了一套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

在“马歇尔计划”的设计中,西欧国家只能遵照美国单方面的意愿,被动接受美国希望向它们进行的投资和输出的产能。

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显然相较于这种单向的输出,有着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此前质疑“一带一路”是“马歇尔计划”的香农·蒂耶兹,也早已抛弃了这样的叙事。

蒂耶兹今天已经是《外交学人》的总编。上个月,她又写了一篇回顾“一带一路”十年的文章,在这篇新的文章中,有一个变化值得注意:

全文已经看不到“马歇尔计划”的字眼。

相反,这篇文章得出一个结论是,“一带一路”已经成长为了一个面向全球范围的倡议。

蒂耶兹的认知变化是一个注脚。事实和数据说明,每当美西方想用一种传统的地缘战略叙事框定“一带一路”时,“一带一路”所承载的理念和愿景,都总能超越这样的想象。

帮助别国发展不一定以控制别国为目的。

这是美西方看待世界格局的局限所在,也是“一带一路”与其的根本不同。

再往深追溯美西方的地缘战略观,可以定位到国际关系的一个结构性问题,那就是长期以来美西方开展全球治理时的联盟体系。

梳理美西方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会发现一个细节是,“倡议”这个词,常常跟“战略”“影响力”“抗衡”这样的表述一同出现。

也就是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所表现出来的吸引力,在美西方的叙事里,变成了中国争夺国际影响力,威胁西方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那么,“一带一路”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封闭体系吗?

如果真是这样,“一带一路”为什么要面向所有国家,不设条件,不设门槛,不分亲疏远近?

为什么中国欢迎每一个国家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包括美国?

实际上,就在美国政府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排斥甚至对立之时,一些美国企业已经看到了机遇。

非洲肯尼亚的凯佩托风电项目,就是中美企业共同参与的。

其中,像通用电气这样的美国企业有着顶尖的技术设备供应和丰富的海外经验,可以在售前投标、项目执行、各方融资等方面提供支持。而中国企业,更擅长资源整合和从零开始搞基建。

中国和非洲“兄弟国家”的良好关系,也让中国在当地的项目开展更加顺利。这样的合作,证明了中美可以带来1+1>2的增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可以跟美国在非洲的发展计划相互助益。

谁说发展就只能是“要么你好,要么我好”,发展也可以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显然,美国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超越自己狭隘的发展观。

这些年,美国拉着自己的盟友推出了五花八门的倡议,包括“蓝点网络”计划、“繁荣非洲”计划、“重建美好世界”等。但究其本质,它们都是怀着打造封闭体系、排除异己的心态,企图对抗中国。

结果就是,这些倡议多是以“打包”“掺水”“凑数”的套路糊弄世界。长此以往,美国不仅恐怕很难说服自己的盟友,甚至会对自己的联盟体系产生负面效应。

实际上,G7国家从不同层面都对“一带一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观察,甚至呼吁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英国金融机构曾撰文分析“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开放性,将为英国的获益创造可能。

德国更是成立了德国“一带一路”倡议协会。事实上,德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加入中欧班列的版图,变成了欧洲的货运枢纽。

法国派出观察团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法国前总统也曾表达对中国发展理念的认同。

日本的大财团则表达,日本经济界渴望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加拿大学界也在反思其过于倚重北美和欧洲的经济模式,提出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找到另一条“经济走廊”。

美国的主流咨询公司,同样在敦促美方政府找到与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是不是美西方所谓靠经济关系建立的“封闭体系”,这些呼吁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西方的世界观里,一个联盟的本质,是将自身存在建立在否定另外一种文明合理存在的逻辑之上。

美国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文明冲突论”的偏执和谬误,恰恰是国际关系走不出大国争霸、动荡战乱的症结。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的文明观,与各国共同谋求独立发展的新格局背道而驰,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间的相处,之所以能超越“封闭体系”的窠臼,是因为这完全是一种出于自愿、平等的联结,不是为了反对谁、遏制谁,而是通过合作,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全世界最广泛的共同语言。

“一带一路”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走向繁荣的新理念:

它同时惠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超越了经济有尊卑的西方发展观;它不强制、不干涉,超越了利己主义的西方发展观;它不输出模式,不拉小圈子,超越了西方你死我活的发展观。

正如世界银行报告的统计显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共同收益最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个“共”字,道出了大道同行,命运与共的中国品格。

循大道,至万里。

网友看法

1、网友人法地天法道:“债务陷阱”,1 西方人心眼坏,2 但还是印度人的智库挖空心思的脑洞 搞出来的叙述词,被西方 加以攻击。

2、网友我猜应该是这样:和平发展是正路

3、网友清风与我言你:一带铺开经线,一路织起纬线,似此棋盘,问哪国落子? 万邦互补资源,万方共拓财源,如斯谋略,看华夏扬威!!!

4、网友大谈风花雪月:我们一带一路,美国一坑一路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