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甲辰龙年春节越来越近,全国各地不少博物馆都推出了以龙为主题的展览。四川博物院的“龙行中华—2024年春节贺岁特展”,也从今(23)日起与市民游客见面,展期将持续至5月19日。
展厅入口处的龙形图案
与其余生肖相比,龙的地位格外尊贵,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精神图腾,能上天入海、兴云降雨的龙,素以神秘、刚健、威严的形象流传后世。
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有关负责人此前介绍,目前全国有154座与龙相关的博物馆,以龙命名的文物65.4万件,其中包括红山文化玉龙、二里头夏代绿松石龙、商代子龙鼎、唐代鎏金铜龙等著名文物。
“龙行中华”特展现场
本次四川博物院推出的这场龙年新展,也属于国家文物局指导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一如其他博物馆举办或计划举办的“北疆印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飞龙在天——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展”“从生肖读懂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龙文物数字展”等主题展览。
展览由四川博物院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彭州市博物馆、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等省内多家博物馆联合推出,共展出龙文化相关文物60余件(套)。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祭坛零件(左)和青铜龙形饰(右)
其中,2021年从三星堆遗址8号祭祀坑出土的龙形铜饰,系首次与公众见面。此外还有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高浮雕青龙石刻,彭州市博物馆龙纹夹层银杯以及四川博物院的蟠龙盖兽面纹铜罍、伏羲女娲阙双龙画像砖、乾隆款彩云龙纹高足盖碗等珍贵文物悉数亮相。
蟠龙盖兽面纹铜罍
据川博副院长谢丹介绍,龙作为一种人们想象中的神物,其形象也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史前时期抽象朴拙的“C”形龙开始,到商周时期变得更加神秘狰狞,再到秦汉时期的粗犷雄健、隋唐时期的刚柔并济、宋元时期的雄奇洒脱,以至明清时期的九五至尊。“总体而言,到秦汉之后龙的形象逐渐趋于统一,其演变发展的过程,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色,是一个雄奇瑰丽的‘想象共同体’。”
特展现场还有关于“龙”字演变的图示
展览共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龙源起”,主要介绍了早期不同区域的龙纹遗存;第二单元“龙演变”,介绍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龙形象的演变以及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变化过程;第三单元“龙文化”则通过建筑、文房用具、年画、皮影、龙舟等随处能看到龙形象,介绍了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发展出的丰富多彩的龙文化。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的浅浮雕青龙石刻
据四川博物院陈展部主任任卓介绍,这场“龙行中华”春节特展的大部分展品来自川博馆藏。此外,在从省内其他博物馆借展的展品中,有两件浮雕青龙石刻,则来自四川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
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的高浮雕青龙石刻
或许有读者还不知道,泸县被誉为“龙桥之乡”。当地目前已知龙桥的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以后各代均有新建、改建或维修。仅明、清两代就曾建龙桥近300座,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尚存龙桥170多座。数量之多、艺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不仅在巴蜀地区,就是在全国也绝无仅有。尤其是那座龙脑桥,有“全国龙雕艺术第一桥”之称,是中国最大的龙雕石板梁桥。
出土于三星堆8号坑、本次展览首度亮相的青铜“小龙头”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件浮雕青龙石刻俱为南宋时期,浮雕中的龙形,浑身线条遒劲、栩栩如生,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与之相比,首次展出的三星堆青铜龙形饰,体量小巧,颇有几分“萌”态,像个龙头宝宝。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摄影报道 编辑 王力强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网友看法
1、网友奇珍异宝阁:图片评论
2、网友牛龙不打架:龙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