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不折不扣落实疫情防控优化措施、全力抓好当前疫情处置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当前,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快速传播,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上升明显,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
近期,全国本土疫情呈现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疫情波及面扩大的严峻复杂态势。
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心理、等待观望心态,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措施不动摇、不走样,立足于防、立足于早、立足于快,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发生疫情的地区要以快制快开展疫情处置,准确划分风险区域,有序组织核酸检测,有效管控风险人群,严格规范隔离工作,确保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落实到位,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
要持续整治层层加码,该管住的要坚决管住,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该落实的要落实到位,保障好疫情处置期间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就医需求。
记者:各地执行二十条优化措施已有十多天了,请问从全国的情况看,地方落实得怎么样?对于应对和处置当前的疫情有何作用和效果?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通过视频会商、调度和培训等多种方式,部署调度各地尽快推进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落地。目前,各地正有力推动落实。
一是及时传达部署。各地迅速召开调度会、培训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工作部署,对本地区优化防控措施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二是迅速推动落实。各地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成立工作专班,印发相关配套文件、落实细则或指南,将优化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常态化督导,全方位多角度宣传阐释解读二十条优化措施,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组织开展系列培训和分层培训。
三是推进高效处置疫情。各地在疫情处置中,更加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确保风险人员能够及时得到管控。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在派出15个疫情防控工作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甘肃、河北等省工作指导力量。强化视频会商指导和点对点调度,持续加强对重点省份疫情处置指导,要求以快制快,坚决控制住疫情扩散蔓延势头。
四是加大层层加码整治力度。各地进一步加大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重点对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问题开展整治,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及时解决群众投诉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落地见效
记者:请问当前全国疫情形势如何?造成这波疫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是否已经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来遏制这波疫情的蔓延?下一步将如何指导各地尽快扑灭疫情?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当前我国本土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复杂,部分地区的疫情扩散速度加快,防控难度不断加大。近期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新增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自11月1日以来,全国已经累计报告了25.3万例感染者,近一周平均每天报告2.22万例,较上一周增长了一倍。二是疫情波及范围广、传播链复杂。多数省份疫情持续发生,多个省份的疫情传播范围广、传播链条多,有的省份面临三年来最严峻复杂的局面。三是人口密集城市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像广州、重庆,由于人口规模大、人员流动性强、高校等重点场所集中、人员聚集性活动多,加剧了疫情传播扩散的风险和防控难度。
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隐匿传播和传播力强的特点,增加了早期感染者快速识别和追踪管理的难度。像工厂、医院、学校、餐饮、娱乐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疫情的多点位加速传播,也容易造成流调溯源、隔离管控、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等防控力量的不足和资源紧张,也增加了疫情防控和快速处置的难度。
针对当前的疫情形势,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已经派出工作组,督促指导地方将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现场指导支持地方疫情处置和防控工作。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第九版防控方案、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做到不动摇、不走样,采取更为坚决、果断的措施攻坚,尽快遏制住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新冠肺炎是呼吸系统的疾病,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都应该遵守防疫的基本准则,勤洗手、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清洁消毒等,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记者:二十条的措施提出来要“加强医疗资源的建设”。当前,一些地方正面临着新冠阳性感染者人数激增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来配置医疗资源呢?另外,我们在采访中还发现,有些地方正在抓紧方舱医院的投入和建设,但是一些网民也反映方舱医院的环境比较差。所以想请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加强方舱医院质量建设和质量监管方面还将采取哪一些措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正像您所说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传播隐匿,极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在短时间内引起感染者病例的激增。为尽最大努力保障好新冠感染者的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也保障好人民群众日常的医疗服务,我们在救治工作中、在配置资源中,始终秉承着统筹新冠感染者的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两者并行,要统筹好。按照九版诊疗方案的要求,我们对于新冠感染者实施分类救治,对于普通型、重症和有重症风险的感染者,要及时收入定点医院进行救治。还有一大部分是轻症,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收治在方舱医院进行救治。方舱医院的设置,就能够尽最大可能的不影响日常医疗服务,能够保障其他医疗机构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刚性需求。
对于方舱医院的设置和管理,我们专门下发了有关方舱医院的管理规范。一是要求各地要按照“平急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要依托现有的一些大型场馆,比如说会展中心、体育场馆,提前做好方舱医院的改造和准备,使得一旦有聚集性疫情,这些大型场馆能够很快转化成方舱医院使用,但平时它仍然维持着原有的功能。二是提前布局,做好方舱医院相应的硬件准备、物资准备和人员准备。像硬件的准备,对这些大型场馆的改造中,要保证水、电、厕所、淋浴、通风等基础的硬件条件。另外,还要储备好床位单元、医用物资和一些必要的医疗设备,同时要备好医疗信息系统。最重要的是要备好医护力量,做好培训,一旦发生聚集性疫情,方舱医院启用,医护人员立即投入到方舱医院的救治工作中。三是在管理中建立地方政府主导、指定医院托管的方舱医院管理体系,既要统筹做好医疗安全工作,又要保证方舱医院在生活保障和安全上能够实现对感染者周到的服务,全力保障好方舱医院的管理和运行。
刚才记者所说的,可能有一些方舱医院在环境各方面不尽如人意,也是说明各地在大规模疫情的时候,可能是仓促建成一些方舱医院。在这方面来讲,我们已经下发文件,专门进行督促和要求,指导各地首先要做好准备,按照方舱医院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做好方舱医院的设置准备,以及医务人员和管理的准备,不断提升方舱医院的医疗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确保有需要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投入使用,实现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同时也为保障日常的医疗服务提供支持。
记者:二十条措施提出要取消中风险区域,高风险区域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就降为低风险区。请问为什么要设定5天?它的依据是什么?还有不少网友有疑问,低风险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是根据疫情形势专门划定的区域,还是除了高风险区之外的所有区域?对于低风险区域的群众来说,他们应该怎样做好自我防护?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高风险区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基于第九版防控方案实践评估数据以及风险研判证据。也就是说,在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及其密切接触者均能够快速隔离管控并及时转运的情况下,对于高风险区管控人员中连续5天没有发现新增感染者,表明高风险区在社区的传播已经基本阻断。为了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区域人员管控,二十条优化措施由原来的7天调整为5天,以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您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低风险区的概念,它指的是高风险区所在的县(市、区、旗)除去高风险区以外的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对于低风险区我们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控措施。低风险区的群众,要减少外出、不聚集、外出时要做好防护;主动配合区域风险人员排查、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味觉嗅觉减退、鼻塞、流涕、结膜炎、肌痛、腹泻,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十大症状”以后,要及时主动的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及时地排查病毒感染。同时,倡导低风险区群众非必要不离开本区域,如果确需离开,离开所在城市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记者:我们近期注意到,有网民在网上表示他一连去了好几家医院,但是发热门诊都因为疫情原因停了,之前他也不知道。想问一下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以后怎么解决?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发热门诊全天候开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知道,发热门诊的功能之一就是甄别出发热患者或者有疑似症状的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因此,发热门诊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我们多次发文,包括指导地方,在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都要设置发热门诊。同时,要公开发热门诊的地址、电话这些信息,让老百姓知道,如果我有疑似症状,能够就近到哪个发热门诊进行相应的诊疗服务。同时,我们还要求发热门诊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一旦发现可疑患者要尽快鉴别,如果是阳性感染者,要迅速转到定点医院或者方舱医院进行隔离治疗,真正实现“四早”,也就是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发生疫情的地区,一是要求医疗机构要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不能够以疫情防控为由对发生疫情风险的医疗机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特别是像医疗机构的急诊、透析室、手术室、分娩室、重症监护室,这些重要的救治科室要做到“非必要不封控”,要保障患者的救治。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对疫情防控需要临时停诊的医疗机构的某些科室,要通过本地媒体以及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向社会公布,要让老百姓知道相关的停诊信息,应该说知道的越及时越具体越好。三是对确需有风险要封控的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科室,要强化应急处置的机制,及时开展环境消杀、风险排查等工作,以最快的速度排除感染风险,能够做到快封快解,达到解封条件后也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恢复相应的诊疗服务。
另外,我们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充实和科学调度院前急救力量,科学设置120等急救电话和便民服务渠道,确保患者诉求能够及时得到回应和解决,最大可能减少因为疫情防控对医疗机构日常医疗服务的影响,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就医的需求。
记者:刚才也说到了,当前全国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复杂,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地区的新增感染者中,从社会面筛查出来的数量占到了一定比例,这是否与我们取消了“次密接”的管控措施有关?面对比较多的社会面筛查病例,如何更加精准高效的管控住疫情?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社会面的病例占比比较高,我们认为主要与两个方面原因有关:一是病毒特性。新冠病毒持续演变,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也演变出了很多亚分支,隐匿性更强,传播速度也更加快。如果我们的常态化监测预警措施落实不到位,往往发现疫情较晚,发现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广泛的社区传播,社会面感染者也多。二是对疫情的反应速度。在疫情发现初期,及时发现管控社会面的感染者、准确判定管控密切接触者、及时精确划定并公布风险区,这些都是抢占疫情防控先机的关键。如果犹豫不决、错失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后期社会面感染者会在短期内迅速增长,疫情防控的难度也将大大增加。
对于如何更加精准高效的管控住疫情,重点要做到3个“四”。第一个“四”是落实好“四早”,做好常态化监测预警,提升疫情监测的敏感度,同时加强对风险岗位从业人员、重点机构和重点人群的监测,切实做到风险人员的早发现和早管控。第二个“四”是要压实“四方责任”,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没有发生疫情的地方、部门和单位要落实落细各项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一旦发生疫情,要立即启动应急指挥体系,动员所有的防控力量,以快制快,同心抗疫,构筑全社会共同防控的战线。第三个“四”是要做到“四个统筹”,要对核酸检测力量、流调力量、隔离资源以及对流动人员的管理进行有效的统筹调配,合理利用防控资源,形成防控合力。
记者:二十条措施规定,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请问目前对高风险岗位是否有明确的定义?另外,为了防范可能的风险,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哪些情况是可以出行的?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手续和流程吗?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关于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在第九版防控方案里是有所提及,主要指的是从业过程中暴露及感染的风险比较高,主要包括哪些呢?首先就是与入境人员、物品包括进口冷链货物、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比如跨境交通工具的司乘、保洁、维修等人员,口岸进口物品的搬运人员,以及海关、移民等管理部门直接接触入境人员和物品的一线工作人员,这是一大类。第二就是集中隔离场所的工作人员,这个风险也是很高。还有定点医疗机构和普通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的医务人员等,这样一些人员就被定义为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求这些岗位的从业人员在作业期间要闭环作业,严格落实个人防护和核酸检测,严防“破环”。
在结束闭环以后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要求5天居家健康监测,在健康监测期间要求非必要不外出,如确实是因为有就医需求等需要外出的时候,需要向社区提出申请,经同意以后,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但是不能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也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记者:二十条措施中提出,要制定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的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我想问的问题是,经过三年抗疫,针对新冠病毒而言,院感防控的特点有了哪些变化?当前在病毒传播不断提速的情况下,院感的发生率是否也在增加?又该如何应对?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我们历来高度重视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不断完善院感相应的防控制度,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不断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特点,及时优化完善院感防控措施和相应技术指南,并加大培训力度。当前,随着病毒变异和传播速度的不断加快,特别是某些地方发生了社会面传播,也给院感防控工作带来更多挑战。因此,我们要尽更大的努力来防范和减少院感的发生和院感的风险。当前,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视院感防控工作,杜绝麻痹松懈思想。作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作为医疗机构,要落实好有关医院感染防控的有关要求和工作规范,最大限度的预防院感发生。二是要合理安排医疗服务,特别是要减少人员聚集。现在很多医疗机构都能够通过预约诊疗、优化流程,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建立了很多医联体、医共体,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的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等多种方式,合理分流患者,减少聚集。特别是在门诊、急诊要尽可能通过优化流程、预约诊疗,减少人员聚集和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三是做好个人防护。针对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个人防护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医务人员,要做好专业防护,而作为患者和陪诊人员,在进入到医疗机构的时候,要规范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减少聚集。通过这些公共卫生的措施,来减少交叉感染。四是强化住院病区管理。实行不探视、非必要不陪护,尽最大可能减少从院外将疫情风险带入到院内,来保护好住院患者,防范住院患者的感染。这几个方面都非常重要。
另外,医疗机构一旦出现阳性病例,也要从快从速排查风险,尽量不封控,如必要,也要快封快解,也就是按照“快封、快筛、快消、快解”的原则,尽快恢复正常诊疗。对于急诊、透析室、手术室、产科、新生儿室这些重要科室,做到“非必要不封控”,来保障患者的就医需求。
记者:对于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由此前的“3天居家健康监测”改为“3天居家隔离”,请问这样的调整出于怎样的考虑?居家健康监测和居家隔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条件下可以居家隔离?居家隔离需要注意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做这样的调整,主要是根据今年7-8月份,我们对于第九版防控方案评估实践的结果,发现密切接触者5天内阳性检出的比例达到94.5%,7天达到99.7%,前期发布会已经发布过这个数据。所以,由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后续的风险采取3天居家隔离的方式兜住,也就是说加大了后续3天的管控力度。做这样的优化调整,不仅节约了集中隔离资源,还能最大限度的管住风险,提高防控效率。
关于您的第二个问题,对于采取居家隔离和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有什么主要区别,这两类人员感染风险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在整个管理要求上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是居家隔离的人员,这就要求在隔离期间赋码,本人和共同居住人员严格做到不外出,包括共同居住的人员,拒绝一切探访,期间核酸检测由社区组织采样人员上门采集。当然,在隔离期间因为就医等需要外出的时候,社区要安排专人专车,全程做好个人防护,落实闭环管理。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在管理期间非必要不外出,如果确实因为有就医的需求需要外出的,这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颗粒物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不要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但是有很大的一个不同,就是不限制其共同居住人员的活动。这是两者在管理措施方面的区别。
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够实行居家隔离,基本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单独居住,或者一套房屋里能有通风较好的房间作为隔离室,保持相对的独立,隔离室外要放置桌凳,主要是作为非接触式传递物品的需要;二是尽量使用单独卫生间,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共用卫生间;三是房间如果使用空调系统通风的话,应该选择分体空调,如使用集中空调,全空气系统应关闭回风。这是对于通风方面的要求;四是房间内要配备体温计、纸巾、口罩、一次性的手套、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及带盖的垃圾桶。满足这样一些条件才可以进行居家隔离。
在居家隔离期间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是隔离人员和同住人员严格做到不外出,确实需要就医外出的人员,要专人专车闭环管理;二是做好每日健康监测,并且要把每天健康监测的结果报告社区进行医学观察的管理人员;三是做好个人防护,居家隔离人员在日常活动,要限制在他的隔离房间内,同住人员尽量不进入隔离房间。当然,如果是居家隔离人员为哺乳期母亲,这种情形就是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可以继续进行母乳喂养婴儿,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四是隔离期间要做好室内通风消毒,不与家庭内其他成员共用生活用品,还要配合做好核酸检测等防疫工作要求。
记者:我们注意到现在国内已经有2万例确诊病例,其中重症病例100多例。有观点认为,以目前新冠病毒的重症率和致死率来看,增加重症床位准备似无必要,请问如何看待这种观点?此外,对于需要增加的住院床位数和重症床位数,卫健委是否有过测算,并对不同级别医院提出不同的量化标准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始终是医疗救治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指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统筹预防与医疗,统筹医疗救治力量,坚持中西医并重,我国新冠肺炎重症率和病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是,我们国家增加医疗救治资源,特别是重症资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首先,我们国家的医疗资源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比较大;我们的医疗资源总体上相对不足,每千人口医疗床位现在是6.7张,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才不到4张。因此,整体医疗资源都需要提质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特别是要补齐重症医疗服务的短板。
其次,当前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特别是在很短的时间内会引起聚集性疫情甚至较大规模疫情。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各省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老龄人口多、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也多,老龄人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人都是容易发生重症的脆弱人群。在重症患者中,一方面是新冠病毒引起的重症,而另外一方面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基础性疾病叠加了新冠感染,这部分的患者也同样需要多学科救治。因此,加强重症力量的储备,特别是多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我们加强重症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既是防控疫情、加强医疗救治的需要,同时也是“平急结合”、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强医疗资源建设是谋求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要贯穿于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全过程。各级发展改革和卫生健康也都安排了建设项目,来强化基础设施配备。未来,我们还将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切实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刚才这位记者也提到了,目前全国已经有100多例重症,这正说明新冠对于老年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带来的健康威胁还是较大的,我们现在采取的积极预防策略,努力减少感染者,才能够使重症率和病亡率进一步降低。因此,“防”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不能够据此就认为增加重症的治疗床位是不必要的,要全链条、全要素的加强防控处置能力建设,扩充重症救治资源,这项工作同样是非常必要和非常紧迫的。
记者:上次的联防联控发布会上提出,地方在落实防控政策中要防止“一封了之”和“一放了之”两种错误的倾向。从网友和媒体报道的情况看,这些情况在有的地方存在。请问,还会采取哪些措施来保证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的落实?对于落实不到位的有什么强硬的措施来纠偏?
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为了保证各地各部门不折不扣地落实防控政策,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传达部署二十条优化措施的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我们也组织开展了全国工作培训,逐条讲解二十条优化措施的实施要点。同时,还多次组织召开全国疫情防控视频会商会和视频调度会,对全国疫情的防控工作再强调、再部署,并重点对疫情较为严重的省份进行专门调度,还派出了多个工作组现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地方做好疫情防控,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条优化措施文件,10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四个技术性文件,包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酸检测实施办法》《风险区划定及管控方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居家健康监测指南》,方便基层相关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二十条优化措施。下一步,我们还将对这些文件进行专门培训,同时还会继续指导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督促各地不偏不倚地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做到既不能层层加码,也不能随意减码。
来源:中国网实录
网友看法
1、网友正一山莹:公布一下举报通道
2、网友新青年视界:好棒棒!加油!
3、网友午夜溦渢:我就问,天津想去北京出差两天怎么办?
4、网友细腻塞西尔8F1:我从天津到北京通勤怎么办?
5、网友洒脱的诗意青山6e:嗯,很权威!
6、网友济阳镇孙士景卤肉店:居然是沙发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