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热辣滚烫》如无意外会是这个春节档电影票房冠军,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一系列话题:做更好的自己、为自己而活、对抗生活的艰难与不公等——各种标志性元素唤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特别是导演和主演贾玲从外形到气质上的变化所带来的新鲜感和震撼,为电影增添了辨识度和情绪价值支撑。
跨文化改编和翻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本土化是否能够成功。最近正在线上播放的日本“运动电影”《百元之恋》作为较为优秀的前作,翻拍的难度一在于拳击运动本身和演员特质的塑造,二在于是否能够找到一些中国人更容易共鸣的叙事策略和情绪价值。
在前一点上,《热辣滚烫》里的贾玲相较于演技出色、细腻独特的安藤樱(《百元之恋》女主角),有了形体上更明显的前后反差,这是用人物塑造的外力来反哺内功上的不足,同时也是贾玲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到的本土化策略之一:不仅保留人物前后的反差,还要将这种反差进一步通过外形放大,即增重40斤然后再减重100斤,以此来支撑叙事悬念,积累情绪价值。大码女孩的身材焦虑等问题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同时又在语境的不断变化中被刻意淡化,加之女性拳击手搏击竞技故事也很利于叠加上对抗消极力量的意义层次,从而形成社会型的体育励志片。
这样的改编本土化策略是成功的,女性人物励志坚强,体育片与喜剧片类型元素同在:在空间上,超市、烧烤店、拳击馆、电视台等营造了当下中国的烟火气;在情节上,影片触及了家庭畸变、媒体扭曲、爱情错位、塑形之路等元素;在结构上,留白与反转的电影技巧使用将观众的情绪价值推到高潮;而一系列拳击运动的训练与比赛场景,特别是比赛中真实的长镜头的运用,在局部也让人物颇有《百万美元宝贝》《惠子,凝视》等励志体育拳击电影接地气的女主人公光环。
因为贾玲的原因,《热辣滚烫》的破墙效果明显,电影打破了角色与演员、阅读经验与生命经验、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在“没有酒窝都认不出来”般的改变中,“好在酒窝还在”联系了电影内外。或许可以说,这是一部特殊的真人秀电影,因其积极的明星效应成功完成了中国电影此前在这一向度上并不明确的探索,这对市场反应和口碑效应都形成良好的支撑。
自信与真诚是破墙的利器,无论是减重塑形拳击训练中的汗水与泪水,还是在暑往寒来的时间积累上形成的历史感和诗意。电影中女主在没有自我的“肥宅时代”是一种内向型、讨好型人格,疼痛却没有外伤,而当她成为飒爽的业余拳击手,虽无法赢得与职业拳击手的比赛,却可以赢得内心的平静自信和自我认同,“看心情”就是获胜的感觉。观众目睹角色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演员的变化,训练日志和幕后影像,营造出故事已经讲完、帷幕缓缓落下而观众还不愿离场的“线下氛围”,这也是破墙的表现。
有一点很有意思,贾玲的《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两部作品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互文关系,更多的不仅仅体现在文本上,也不用说创作班底和演员阵容上的重合,而是在破墙意味上,诸如当年《你好,李焕英》上映后贾玲“票房过30亿,我要瘦成一道闪电”的承诺,或者《热辣滚烫》里瘦身后的杜乐莹出场,拳击背心上用英文写着的“这是李焕英的女儿”这样的纪念。而且,继好莱坞翻拍《你好,李焕英》之后,索尼又买下了《热辣滚烫》的全球发行权,这或也可以说是两者在“中国电影走出去”领域内的互文。有了“破墙”的基础,后续我们或许还能进一步看到电影“破圈”的表现。
我们可以猜想,贾玲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契机下坚定了拍摄这部电影同时是先增重再减重的决心的?这是一次走出舒适区的冒险,也有着对创意计划执行上的严格要求,甚至还有“保密”上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拍摄计划要考验女性导演和演员的自我修养,如同电影中杜乐莹的成长过程,电影外的贾玲也经风雨而见彩虹,但“你只活一次”,不要在意那么多,干就完了。
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成功的。电影的文本与宣发匹配,在作品面前,所谓的“为拍电影减肥,还是为减肥拍电影”基本上就是个伪问题。电影阳光真诚,还升腾出一种非常有正面感染力的“燃情”。诚然,电影的类型与市场策略需要谋定而后动,下“一盘大棋”也要尽早准备放长线钓大鱼,这里有着不急于示人的思考策划,更有着付诸实施的勇敢努力,相较于习惯性的“杠精”和“键盘侠”,或者别有用心的“阴谋论者”,《热辣滚烫》从策划拍摄到上映终是“阳光下的事业”,而围绕电影种种组合拳式的策划也可谓“阳谋”,作品虽不完美,但观众还是会被真诚所打动,心甘情愿地为之埋单。
(本文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副院长,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执行院长)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栾吟之
来源:作者:程波
网友看法
1、网友秀娟143198638:太不喜欢她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