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8月25日电 房贷政策又有新消息,三部门印发通知明确了“认房不认贷”的首套认定标准。会提振楼市吗?中新经纬梳理专家、机构解读,一文带你看懂。
据媒体报道,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优化个人住房贷款中住房套数认定标准的通知》,推动落实购买首套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政策措施。
通知明确,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当地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此项政策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此项政策将使更多购房人能够享受首套房贷款的首付比例和利率优惠,有助于降低居民购房成本,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认房又认贷”的标准应该变了。
那什么是“认房又认贷”呢?张大伟解释说,所谓“认房又认贷”是指,如果名下有房,再买房就算二套;特别是名下曾经有过贷款,无论现在贷款是否还清,再进行买房都会认定为二套。
哪些城市实行“认房又认贷”政策呢?根据诸葛数据研究中心不完全整理,目前一线城市及厦门、成都、合肥等约20个热点城市实行该政策。
“‘认房又认贷’对于很多真实改善购房者来说,卖一套房再买就算二套房,这非常不合理。”张大伟解举例称,目前北京购房政策为“认房又认贷”,即如名下有1套住宅或全国内的贷款记录(还清与否无关),再次贷款购买住宅即为二套。其商业贷款最低首付普宅为60%,非普为80%。
在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看来,若是执行“认房又认贷”政策,部分有过贷款记录的购房者,其换房方面可能会被认定为二套房,进而导致认购首付比例和利率明显偏高,导致购房成本加大。而按照“认房不认贷”政策,只要名下无房,那就可以按首套房进行认定。这就使得一些有过贷款记录的购房者,也可以享受到首套房的标准,即使得购房的成本快速降低。
“此次政策也非常清楚,主要是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该政策内容说明,当前对于此类政策的调整,总体上都是为了不断激活合理住房消费需求。因此该政策实施后,住房消费市场的活跃会非常明显,尤其是一些购房者购房的约束减少了、包袱减轻了,购房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严跃进进一步表示。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也表示,对市场而言,“认房不认贷”有利于改善性需求的释放,也符合更好的满足改善性合理住房需求政策方针,提升市场活跃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三部门推动“认房不认贷”作为政策工具,纳入“一城一策”工具箱,供城市自主选用。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表示,这意味着认房认不贷符合政策执行标准,但还需地方政府自主决定是否使用。预计在当前市场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一线城市跟进的概率较大。
张大伟则认为,“认房不认贷”在一线城市预计不会全面实施,深圳无房有贷户首付50%,北京、上海无房有贷基本60%~80%起,预计政策不会全面松绑,很可能会率先在北京的房山,上海的临港等偏远区域试点。
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分析称,市场对比于“认房不认贷”落地的呼声很高,本次三部门的表态也来政策的落地扫清一些障碍,但预计这一政策不会全国“一刀切”,一线城市落地的节奏依然可能偏慢。(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网友看法
1、网友二班的小班长:还想着在楼市上动脑筋,真的没救了
2、网友鼠大宝0302:一会认贷不认房,一会又认房不认贷。玩呢[打脸][打脸][打脸][打脸][打脸]
3、网友有趣的小羊yt:买了只能咂手里,到明年能跌一半!以后的年轻人不需要了也不喜欢了,
4、网友有料的料酒:当时说放开2胎 人口出生率会爆炸增长
5、网友EricinBj:政策要有一贯性,不能忽左忽右
6、网友白色的夜光:利用这政策能把房卖出去的就是胜利。。。这个政策一看就知道只对炒房有短暂的利好,认房,不认贷,,,就不是解决年轻人结婚用的
7、网友人间大俗人:珍爱生命,远离房赌毒,拥抱幸福生活
8、网友露桥闻笛9:不如取消房产限制,愿意买4套房也可以,就和放开二胎一样
9、网友超级大黑鱼888:提振国家经济,人人有责,国家给每个刚需者家庭发套房。老百姓辛苦一辈子不容易,老百姓是国家主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不忘初心
10、网友石头:看能把老百姓的口袋掏多空…
11、网友埃德蒙唐泰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12、网友友爱铅笔Le:瞎玩吧!配合的不多了
13、网友我看到远方的风:市场对比于“认房不认贷”落地的呼声很高,本次三部门的表态也来政策的落地扫清一些障碍,但预计这一政策不会全国“一刀切”,一线城市落地的节奏依然可能偏慢。
14、网友百态人生智慧:“认房不认贷”能够有效遏制房价上涨和投机炒房行为,对于普通购房者和中小房企来说是好消息,但对于大型房企、房地产行业的金融机构等,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本财经资讯由VIP财经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VIP财经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